第447章 摹本《上阳台帖》

作者:捡漏不捡钱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 从小在沈愈家里出出进,耳渲目染之下李铁头对古玩多少也懂,他喜欢古玩里的杂,对木,玉,金,银器还算入门。

….

本章未,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好好,知道几位贵客着,但总也有待客之道不是。”

王余钱不慌不忙的给三人一一斟好茶水。

沈愈倒是不着,端起茶,慢慢品起茶水来。

红茶正山小,唇齿留,清心润,好茶!

而于茂林则是站在西墙边端详墙上的几幅字画与书帖。

“您几位先坐一,该吃,该喝茶喝,别客,我去卧室取那几件古,马上就来。”

王余钱将茶壶轻轻放,又对三人抱了抱,这才缓步朝卧室走去。

等王余钱进了卧室关好,于茂林突然朝沈愈招了招,“小,过来看看这件字帖。”

沈愈放下茶盏走到墙,只见墙上某个玻璃镜(本章未完!)

第447章摹本《上阳台帖》

框中裱着一张书帖。

上书:【山高水,物象千,非有老,清壮何穷。十八,上阳台,太白。】

端详几,沈愈就看出此乃草书《上阳台帖》的摹本。

太,就是李白。

《上阳台帖》是李白唯一传世真,国宝级的书帖。

全文总共25个,内容为16字。

大致来历,李白在开元年间自江陵遇见唐代著名道,白云子司马承,两人相谈甚,于是就结为好友忘年交。

后人将其二人同列仙宗十友之一。

司马承祯自少笃学好,虽然无心仕,但文学修养极,可说诗书画皆,武则天与唐玄宗都很尊重他。

唐玄宗李隆基更是称其为道兄。

后来唐玄宗在王屋山建道观阳台,供司马承祯居住修道。

天宝三,李白与诗圣杜,边塞诗人高适等好友同游王屋山阳台宫。

李白特意想去拜访司马承祯。

可惜因为当时通信不发,其实司马承祯在开元二十三年就已经仙逝。

时年九十六岁。

只见其居不见其,睹物思,李白在无尽伤感中写下了这件《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真迹保存在故宫博物,是顶级国,并且有历代名人收藏印与题,比如宋徽宗瘦金体“唐李太白上阳台”与乾隆的“青莲逸翰,这帖子上什么也没有自然不可能是真迹。

但虽然是摹,写的却是很好。

笔法苍劲雄,极具原帖潇洒飘逸之,每一笔皆是张弛有,已隐隐有大师气象。

可,没有署名。

制大.制枭。也不能说没有署,而是只有楷书款“阮亭”二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