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也提出了一些关于双方签订契约、反还日期、反还数量、反还方式……相关措施。
策问最后,南山还强调了特别地区特别针对,根据各地民俗订制策略的提议。
放下毛笔,南山检查了一遍策问试卷,他知道文中提出的方法太过理想化,此方法在某些山野刁民面前,根本就起不到任何作用。
不过,民可近,不可下。
先获得百姓的认同,并且亲近他们,才能更好的实行各种政策。
南山也不确定,自己这篇策问能获得什么成绩。
不过,这只是南山对这次科举的一次试探,也算是对官场和科考扔出的一颗石子,这次的成绩将决定南山以后用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和社会。
第四场,考的是诗赋。
这一场说难也难,说简单也很简单。
只要有些许诗才,这一科基本都会得个不错的成绩。
这场诗赋的题目是‘琴棋’,取其一点题即可。
南山思考了一刻钟,就题了一首上去。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成,没有才气显现,这让南山对这个书中世界有了一个清晰认识。
这是一首琴诗,没有才气实质化,同时也解开了南山心中某些疑惑。
最后一场,主要考口试。
也就是面试,面试官是一个身穿官服的中年人,当他见到南山稚嫩的面庞时,也不禁小小惊讶了一下。
南山并不是考生中最年轻的,但南山的口试表现,让面试官苏闻对南山印象深刻。
南山在口试时,说话不急不慢,口齿清晰,条理有序,二人相谈间尽是轻松平常。
一连五日科考,当南山走出考场那一刻,还未成年的身体微微有些浮肿,确实有些吃不消。
考场之外,堂兄南如延早已等候多时,见南山走出,赶忙上前扶着南山上了一辆租来的马车,就此回了酒楼。
休息了两日后,南山在南如延的相伴下,再次游历了一番幽州府。
不过这一次,南山二人主要去的是幽州府周边一些名胜古迹。
科考刚刚结束,那些前来赶考的书生学子也大多未归家,各大有名之地多见书生学子踪影。
就是南山,也在登玄鹤山时,认识了几名同期考生。
玄鹤山,半山腰长亭中。
南山拱手行礼,和前来搭讪自己的考生朱元就此认识。
朱元本就是幽州府本地人,此次出游是陪同凉亭中的其他好友而来。
朱元见南山年纪轻轻就长衫方巾打扮,看出南山也是这次秋闱科考之人,有了结交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