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枷锁,多了重重障碍,又比如不入太学、国子监,不得入中枢。还比如力排众议,开历史先河,建了四门小学,并另立律科、算术、书学,硬重重的为寒门庶族挤开了一条上进的门逢。
但即便如此,予太学中就学的依旧是宗室、勋贵。予国子学中就学的依旧是门阀,士族,高官子弟。凡不入门第,或是官在从五品以下者,或是豪强、庶族、寒门等子弟,就只能入四门小学。
而便是予四门小学就读的庶族、寒门,也是良家子弟,世代以耕读传家,出身清白。
而李氏倒好,不论贵贱,皆是一视同仁?
这简直欺人太甚……不,要了士族的老命。
便是举天之下,不可能人人都当官,若都识了字,哪还有世家士族的活路?
更有甚者,竟连女子都能入学?
李氏这是连脸都不要了……
惶惶不安,惊惧交加者有之,怒不可遏,悖然变色亦有之。
咬牙切齿,满面戾气者亦有之,甚至气到身发抖,狂颤不止的也不在少数。
但奇怪的是,莫说群起而攻之,便是破口大骂,冷言讥讽的都不见一个。
只因他们知道,李氏贼子可是真敢杀人的。
便如这般,一队接着一队,都让看了个仔细。凡乡党也罢,士人也罢,无不满面悲愤。
忍了许久,才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颤颤巍巍的走了出来,朝着李始良做了个揖:“敢问使君,若是李氏子弟就学,是否也依此例?”
看着老人,李始良的脸色一冷,肃声回道:“凡我镇夷、西海之民无不遵从,我李氏岂能例外?”
只以为会等来不同的回答,没想李始良竟一口就答应了下来,老人一时竟无言以对。
看李始良面色阴沉,李承志若有所思道:“这老者是何人?”
李松低声回道:“此人是后秦赵迁之玄孙赵献,其族兄为已故寻阳伯、原河东太守赵超宗,族子赵翼为右卫将军元继长史……”
李承志稍一思索,嘴边稍勾了勾。
原来是天水赵氏?
天水赵氏为一等门阀,便是与弘农杨氏相比也不逞多让。只是在元魏,予朝中任重臣,州郡任刺史、太守的子弟就不在少数。
因祖居秦州,再加族中子弟与右将军元继属官,故尔举族附逆。然后被李承志一骨脑掳回了河西。
因为赵氏与任氏同为秦州望族,且为直系姻亲。而大伯母又出自任氏,是以大伯待赵氏甚是亲厚。
也是因此,赵氏才没有参与叛逃,族中子弟也大都在军中、乡中任职。职务虽都不高,但活的很是滋润
他之所以笑,是因为正在苦恼如何敲打赵氏,赵氏族长却主动送上了门?
虽说如今的西海纯洁的如同一张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