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五九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作者:眀志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一不是悯寒族、怜贫民,只是“凡民户过百,必建村学”、“凡年满七岁,不论良籍贱籍子弟,必须入学”这一点,就可看出李承志天下大同的野心。

而如今日,但凡换个人,便是心中生恼,恨杨氏狼子野心,诡诈多端,也必然恭恭敬敬,笑语焉焉。

只因这天下,依旧是士族、门阀的天下,李承志欲图关中也罢,逐鹿中原也罢,若有世家相助,定然事半功倍。

但他却反其道而行,当即就能与杨舒割袍断义。

由此可见,他憎恨厌恶世家之心。

李承志未起之时都敢如此,至如日中天,号令九洲之时,定然有过之而无不及。

若是早些改换门庭,尚能搏个从龙之功,便是李承志重寒民,轻世家,但保子孙两三世富贵定然无虞。

若是一意孤行,冥顽不化,便是李承志念及旧情,不会为难刘芳。而家中子弟最好的下场,也定然是沦为庶民,终其一朝而不录用。

待蹉跎数十年,后世子孙也只能泯然众人,世间再不得“刘氏”之名……

崔光今日本想将这些话与刘芳说透,奈何刘芳竟与他存了一样的心思,想劝表弟拔乱反正,弃暗投明。

好在二人只是暗中打机锋,并未言明。再加元渊神思恍惚,并未听出崔光已然诚心归附于西海,只当他是被李承志囚于此地,无法脱身。

有元渊作陪,且刘芳态度坚决,崔光也不敢深谈。又怕酒后失言,是以稍饮了两杯,便起身告辞。

但明日天亮,刘芳就要启程回京,二人再见,怕已到数年之后,尘埃落定之时。待到那时,便是刘芳幡然醒悟,又有何用?

是以崔光才苦闷无比,却又无计可施。

见他如此,李承志又温声宽慰道:“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头桥头自然直,如今为时尚早,尚书又何必烦恼?

再者,我欲朝廷赐国、割地,太后又哪里敢应?十有八九会来回反复,拉三扯四,也定会再遣使臣,来西海商谈。若尚书不放心,我便指明依然由寺卿为主使,岂不是就有了你与他一诉衷肠之良机?”

崔光精神大振,眼巴巴的看着李承志:“真能如此?”

“尚书何出此言?”

李承志不由笑道,“你为西海呕心呖血,我铭记于心,此事不过是举手之劳,顺手为之,我何苦欺瞒尚书?”

崔光大喜,激动的胡子都颤了起来。猝然起身,朝着李承志就是一拜。

李承志好言安抚,客客气气的将他送走。

待崔光告辞,出殿许久,李承志才一声长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目睹东汉、曹魏、两晋皆受门阀所累,以致分崩离析,元恪怎可能不吸取教训?

李承志身为穿越者,其他不论,只说见识,总要比元恪要强一些吧?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