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要求李承志需每日派出战骑巡游,以保证各堡田庄能顺利春耕。若遇贼兵骚扰及围困坞堡,李承志必须派兵解救。
二则是,需李承志向各坞出借同等丁口和青壮,以避免各坞耽误耕种。
而且要求,若战事平定,因这些堡丁出走后的人力缺口,李承志要给他们补上……
李承志哑然失笑。
如意算盘打的不错,算来算去,好像这些大族什么损失都没有,要李承志保证他们不被乱兵骚扰和围困外,还要保证他们今年能顺利生产。
甚至连借出来的人,到时都要如数奉还……等于李承志出钱出粮,要替这些大族白养一年?
在战时,人多了当然是累赘,但只要不打仗,就等于生产力……
但账不是这么算的。
李承志没觉的吃亏,反而认为这几件全都是他顺手就能办到的事情。
坚守朝那,指的可不是只守住这座县城,而是这二十六党在内的四千余户三万余民。
这本就在李承志自认为需要负责守全的范围之内。
也根本不用这些大族提醒,已装备的半旅骑兵,以及前期整训完备的步兵,都已开始每日骑马出营,以朝那为中心,向周边巡探游戈了。
不止是为了防贼,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
骑兵骑兵,不练怎么能会骑?
至于出借青壮与丁口,以及战后要把人力缺口给他们补上,对李承志来说也不是大问题。
这些大族没有明说,但郭存信和李承志都知道他们打的是什么主意:那一千多僧户。
昭玄寺都被灭了,谁还管这些造过反的僧户去哪了?
到时给朝廷的奏报上,自然是被刘僧绍的贼兵裹挟走了。
胡家自顾不瑕,安抚都来不及,哪里还敢再招惹本地豪强,自然不会自爆其短。
即便战后有新官上任,也只会尽量拉拢本地大族,就算知道了,也会睁只眼闭只眼……
李承志哭笑不得。
元魏皇室的根基,应该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的被汉家门阀和鲜卑贵族给掏空的。
算起来,李家也是其中一份子……
因为李承志不但在打僧户的主意,还看上了崆峒山下的那十万亩僧田。
十万亩全是水田,根本不用靠天吃饭。一亩净落一石,这一年下来也有十万石了……
今时不同往日!
以前是没兵没粮,除了逃,再无第二条可走。
但现在兵强马壮,要是再当缩头乌龟,还谈什么剿贼?
不过除了打仗,民生也不能疏忽。更何况,不出意外的话,这十万亩地的收成,大部分都能装进自个的腰包……
李承志想了想,让李显去传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