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着叶女碧云,一边却也自责着天子之失,并不会因为自己王族身份而避讳。
“碧云姑娘,小善如大恶,若不忍一时之残忍就会有更多惨事发生。
有如当年周天子伐商一样,为违大道一统,却也要有所牺牲,这就是世间的残酷所在。
世间万物弱肉强食,相依相存也是生存之道。
我的白虎是山中之王,他所食就是普通弱小猎物,这是它的生存之道,可世间却并不会多有如此凶猛的白虎存在。
而山野之中却也百兽集聚,物有择生之权,天地之间有道相尊遁,自然才能长久。
如同墨师兄之非攻之旨,列国之间若只有说辞,世人本末倒置,实难推行,只会是理想之境。
于世俗之人,却也要用世俗之理才能改变,以战止战,或许是将来列国之间的一种有效手段。
若此时无此牺牲,将来必也无一统之机,道之循环不止,而这些暂时的牺牲或许就是道之通途的奠基。”
王禅虽然有忍,可还是给叶女解释,其实世间之道,有的时候只是看的人角度不同,所以悟解不一而已,其实道就像显露的道理,又像是深藏的,许多道既通俗,又玄之又玄。
人之悟道,必先观其像,再解像之所含天地之道,就好像识人辨物一样,只有听其言,观其行,才能了解其心。
当年周天子伐商也是战火纷飞,死伤无数,可是为维护大道一统,所以那些将士也是自愿为此牺牲,成为一统的基石。
而止战非攻只是一个念想,就如同刚才宋王后所讲,若天子不履其德,故民之不履其德,若天子有德,那么天下就会以德为本,以财为末。
以小的牺牲来换起天下一统之局,这也是无可厚非之理,后人有言,天地有情天地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四书之“大学”里主要讲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也是孔夫子的主要观点,其实这些观点都以道为基础,到孔子后期得老子指点之后才有所悟的,只是孔夫子那时还不明白真正的道。
所以在“大学”,“中庸”里所叙的其实是德与本性,还有真诚等一些代名词,而这也就是老子与孔子的高下之分,一个志力于明天地之道,一个致力于化天地之道为人间之德,而道德经则是先有道则后有德,德为人之道显,有德也可以说得道。
有兴趣的读者其实也可以复读一下四书五经,不同的年龄,经历不同的世事,就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碧云谢鬼谷先生指教。”
碧云此时当然也明白王禅的道理,只是作为女子,可以联想到战场的残酷,心里仁慈,而徒生悲意。
对于王禅,对于宋公,对于墨翟,甚至赵光信等三位将军,这些都是常态,战场之上没有仁义可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此时火攻已过,紧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