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量力而为,这也是存活之道,非是在下不想一统,而是此时列国之势尚无一统之机。
楚国若趁此机会攻晋,只会把北方搅乱,得益的只会是秦国、齐国,甚至是宋国,于楚国不会有任何好处。
在下虽然并不会斤斤计较,可在下也不会做赔本的买卖。
如此一说,晋王当可以理解在下为何不趁势攻晋,反而会撤兵了吧。”
晋王一听,手抚着胡须,此时对于王禅是真心佩服。
王禅不会因为一些机会的诱导而轻易作出决策,更不会不自量力。
楚国若攻晋国,只会给其它列国做嫁衣而已。
毕竟楚国有吴越两国牵制,则齐国与秦国则无牵制,而且楚国远征北方,不及秦国直接攻晋,也不及齐国,可以直接出兵占据晋国封地。
而且此时内祸才除,楚国最需要的是平稳。
而若吴与越有一国被吞,另一国则会坐大,这样楚国远兵出袭,就反而会陷入苦战,而给吴越两国之中任一得胜之国机会,所以王禅不会成全于秦国,也不会让楚国陷入危难。
“本王相信先生所说,与先生相谈得益甚多,若它日途经晋国,本王一定尽地主之谊,与先生痛饮一番,在此告辞,还望先生保重。”
晋王也不啰嗦,把事情解决了,直接就对着王禅一揖,转身就走。
此时他的心里是寒意一片,面对如此神谋的王禅,他没有半分机会。
“在下恭送晋王尊上,一路保重。”
此时王禅是是深深一揖,脸上透着微笑,看着晋王远走的身影,心里总算是放下了。
这一次列国之势,错踪复杂,一步有失,就会无法控制。
可到最后,既借外势引出内祸而且清除了楚国内祸,同时也兵不血刃的解决了外围之危,还楚国一个平稳的外围之态,这样楚国就可以实施强国之策,中兴之略。
这也算是王禅能为楚国所做的一切了,达成一个完美之局。
【作者题外话】:这两章对楚国的局势作一个收尾,也从晋国方面来解读此次王禅所借之势,也算是把整个事件写得更加合理。
在列国争伐之中,利益总是相互纠缠,史书上一些因为一些小事而兴兵的,其实只是一个表相而已。
而当初设定被刺杀的只有郑与秦国的两国使臣,其实本来就与晋国的谋算一样。
总体看来,整个楚国风云应该没有什么纰漏了,所有的设定都显得十分合理合情。
接下来将会回到吴越,把白公胜以及反派角色子建、李悝写死,那么整个小说上半部也就结束了。
这一章是完美之局,是相对于列国而言,可对于王禅,从来不会有什么完美的事,完美的大势之局,悲剧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