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大家,本王的谋略就是如此,而且本王已选好了驻军伏击的地方,那就是会稽山,此山是我越都北方的屏障,同时此山国史悠久。
当年禹帝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在此山。
此山也是我越国开国繁衍的重要灵脉,我若率越国大军进驻此山,可钳制夫差所率吴军,给狂妄的吴国小儿以迎头痛击,而且从山南可直入越都北方,或是绕道东门,正与将军策略相符。
只是重回越都,当在本王击溃夫差小儿之后。
那时本王击溃夫差,想来孙武纵是兵法大家,也不敢留在我越地,越都之危自解,而且本王还可以趁势追击吴军,甚至于重新攻伐吴国。
此山本王常在此地游览,得天独厚,是我越国最具福地之山,历代受禹帝庇佑,想来此次能驻此山,也将是我越国转机之地。”
越王此时还是把自己的策略说完,而且还连带着越国先祖,也是我炎黄子孙的五帝之一禹帝一起作为说辞。
(大禹就是此地之人,治水之时,三过家门而不入,视为典范。
而后期秦始皇统一之后,也曾来此山祭拜禹帝,毕竟此山出过一帝一霸。
一霸就是指秦秋最后一霸越国,而越国最早有记载的时候,就是在夏朝之时君主少康之子无余受封于越国祭祀于禹帝,慢慢建立了越国。
所以此山于越国真的是福地,后来越王称霸之后,因为要走当年吴王夫差北上称霸之路,所以迁路琅琊,失了会稽,最后虽然是春秋最后一霸,却也因此最早被灭。)
大家都知道越国的历史,也知道禹帝于越国的尊重性,所以此时纵然有意见,也不会再语。
毕竟勾践的策略也并非一无是处,虽然冒险却也不失为一个反败为胜的好办法。
而且会稽山在大家心里也带着某种神秘的气息,让人不敢随意评判。
“既然王上已经决定,不如就此决议,但还需迂回进行,让夫差不明王上之意,这样才能生出奇效。”
范蠡此时虽然忧虑,可事已至此,无法改变,若要驻军于会稽山,那么也要布置好这六万大军,采取一些策略。
“好,就由范将军来领军部署,而且在整个夫差可能的通道之上,要时刻注意其行军路线,探察清楚,以便本王可以在最适应的时候袭击夫差。”
勾践此时又露出笑脸,虽然刚才经历了一次惨败,赔了整个越国水师,可却也再次燃起了他的雄心大志,并不因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反而谋划着更大的谋略。
(通过如此描写,其实也把勾践此人的性情写得够清楚了,勾践谋算十分普通,可他却有一种普通人无法具备的特点,那就是败不馁,这也是几年之后他能卧薪偿胆,灭了吴国的原因之一,也是传世中不屈不饶的一种精神所在。)
“众将听令,把大军分成三股,一股带着所有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