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欣喜:单晶硅棒突破

作者:520农民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用切片机切片,效率会快许多,切割平面度会更好一些,也不容易碎,如果是线切割,比较粗糙。

刚切下来的晶圆片厚度不到一毫米,还要继续打磨、研磨,直到符合设计的厚度要求。

切片厚度主要看材料韧性情况和切片机的性能,如果很容易切碎,那就切厚一点,而且直径越大,切片难度越大,所以12英寸的切割厚度要比8英寸的肯定要厚一些。

这也没法,单晶硅的韧性很差,实际上就是脆性材料。

最终芯片的成品厚度一般在0.3毫米以下,薄的话可以达到0.1厚米左右。

沐阳拿起一片晶圆片,从外观看上去,平面度不错。

「你们切割了多少片,切裂的概率有多少?」

「就试切割了几十片,刚开始还切裂了几片,发现切片机的冷却系统没搞好,后面的,也没切裂过。」

「就纯度11n」

向海说「嗯,抽检了9个晶圆片,都这个数据。」

沐阳点头,他理解其中的难度,就算每个零部件都按照图纸生产,工艺按照他的做,但设备组装肯定存在误差,生产环境同样有影响,还有其它因素,最终都影响到单晶硅纯度与其它性能。

如果能达到目前的情况,的确可以开始尝试量产了,即使离他设计的理论值还差一些。

他的要求,只是想以此为基础,制造更好的芯片而已,比如用在高端手机和高端电脑上的芯片,对纯度要求就这么高,再差也要达到10n。

而且,硅棒的其它指标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可以说,星海集团已经制造出世界顶尖的硅棒了,就看接下来的

量产情况了。

「一个单晶棒没有代表性,也许是偶然,前期多生产多一些样品,多检测收集数据。」

沐阳说出他的要求,接下来,他亲自检查问题根源,从氢气的纯度和流量大小、硅原材料、单晶炉工作温度与湿度等等一一排除。

他熟悉所有设备和工艺流程,但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在灌输技术过程中,大脑中给他的「熟悉经验」,与实际还是有些差异,需要走一遍,融合得更好。

就如大脑说∶「我会了。」

手说∶「我还不会!」

道理是一个样的,沐阳没有实践,没有产生肌肉记忆。

他忙了一个小时也没查出什么问题,也到了上午下班时间,吃过午餐,休息了会,下午继续投入其中,也没查出有什么问题。

「真的怪了!」

沐阳让实验室的设备组装人员再组装新的设备,他要从头看他们组装,直到生产投入。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沐阳跟单晶硅棒生产直接耗上了,期间他还亲自组装调试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