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废奴提议

作者:见月明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李世民似乎一点都不意外,问道:“说说你的理由。”

陈景恪直接溯本归源,从管仲设立匠籍的本意讲起:“管子的本意并不单纯是为了束缚匠人,更多是为了提高匠人的地位,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先秦时期最重血统,权贵永为权贵,黔首世为黔首……”

“权贵之后即便是庸才也可出仕享受荣华富贵,黔首纵有济世之才也无处施展。”

“管子设立匠籍,其实是给了工匠们一个半官半吏的身份,提高了匠人的地位。”

在那个时代,普通人能获得半个吏员的身份,那就是光宗耀祖。

后来秦朝的军功爵制度,打破了身份限制,给了黔首改变命运的机会。

匠籍就不在是鼓励工匠的手段,而是变成了奴役工匠的枷锁。

如果管子活着,见到自己的善政变成恶政,想必也会很难受吧。

事实上工匠真的这么差吗?不可能。

没有工匠大家用的笔墨纸砚是哪来的?用的锅碗瓢盆是谁造的?强弓利剑、大炮战船是哪来的?

没有工匠大家还在过着饮毛茹血的野蛮生活,哪来现在的文明社会。

一边享受好处,一边贬低他们,完全就是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

最后几句话说的有些重,让众人脸上都有些挂不住。

李世民训斥道:“休得胡言,此策又非我等所创,岂能怪罪于我等之身?且我等不正在想方设法改变吗。”

陈景恪知道他是在维护自己,也顺坡下驴,躬身道:“小子失言,望诸位前辈海涵。”

众人脸上的表情这才恢复正常。

房玄龄问道:“匠籍制度虽有诸多诟病之处,然确实为朝廷保留了大量能工巧匠,若取消匠籍会否导致这些技艺失传?”

陈景恪回道:“以利诱之,若学习技艺能使他们获利,百姓自然趋之若鹜。”

“且诸位忽略的一个问题,先秦时期没有纸张,读书识字只是少数人的权力。”

“那时候记忆传承只能靠口口相传,一旦掌握技艺的人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导致技艺失传。”

“现在则不然,孔夫子有教无类使得学问普及,后来纸张的出现让学问进一步下行。”

“印刷术的出现,学政体系的建立,彻底让学问普及天下。”

“掌握技术的工匠,可以把自己的技艺书于文字,如此其他人即可根据书籍慢慢学习摸索。”

“如先贤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为后世人保存了大量技术,不至于失传。”

“我大唐也当编撰属于自己的农工之书,记录百家技艺以免失传。”

房玄龄又问道:“若事事许以重利,恐花费巨靡。”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