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人生处处是舞台

作者:被拐走的鹿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聆听他琴音的旋律,脑海里似有一副乐章跃然纸上,每一个音符,都与琴谱无异。

至于牧君兰脸上是什么表情,无人知晓。

华丽的引子过后,场馆里再无人发出声音,变得落针可闻。

很奇妙的现象,大厅里黑暗且静谧,没有灯光,听众们只能看到那钢琴钱端坐着的,少年的轮廓。

琴音在“夜幕”中静静流淌,像是暗潮涌动。

接着音乐进入性格豪放的“拉苏”第一部分,音乐从中音区开始,缓慢庄严的旋律,内在充满激情,悲痛的往事夹着苦涩。

在滞缓的节奏衬托下,低沉压抑的旋律蕴含着巨大的悲痛和愤怒。

这正是李斯特想要传递的情绪,匈牙利人民对民族不幸的哀痛和控诉,以及匈牙利人不屈不挠的坚毅性格,这是第一主题。

正如克罗地亚狂想曲表达的是战争后的悲凉沉重,以及对战争的控诉和愤恨一样。

这一主题在高音区变化反复之后,音乐转入一个舞曲性旋律。

它那轻快跳跃的旋律、匀称而规整的节奏,使曲子变得更富于动力性。

这支旋律在整个乐曲中十分重要,这便是第二主题。

它是前后两段音乐的过度与衔接,是后段音乐的基础。

舒缓的琴音过后,苏松屹演奏的速度陡然加快。

听众们看不到他演奏时的神态,但也随之心潮澎湃。

这便是狂热急板的“弗里斯”舞曲,音乐速度非常之快。

描绘了民间节日欢欣起舞的场面;这段音乐大体上是由舞曲的第一段“拉苏”变奏发展而成的。

在这些变奏中,有时运用急速的同音反复以模仿洋琴的音响,有时是主音与属音的和声交替,这也是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常见的特征。

为了练好这一段,苏松屹下了苦功。

随着音乐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强,音乐仿佛进入了表现万众狂欢的群舞场面。

一副画卷在听众眼前展开,狂放的舞步,飞腾的旋律,急速的节奏,尽显匈牙利人豪放、乐观、热情的民族性格。

节奏越来越来,如狂风骤雨将至。

终于,当狂想曲达到极致的高潮之后,音乐停顿下来。

舞蹈者走了,但人们又汇集起来,音乐再度响起。

狂热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最后,于振奋人心的沸腾气氛中,于高潮声中结束全曲。

最后一个音符落下,苏松屹将手指从琴键上收回。

再次将目光聚集在评委席上那个女人的脸上。

尽管这时候他看不清她的脸,但他知道,她一定,也在看着他。

琴音消弭,全场归于寂静,短暂的停顿之后,掌声后知后觉地响起。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