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如此简单粗暴的白话文,今天的小孩子也能听懂,毫无违和感。
到了清朝,白话文和今天基本无异。性情中人的雍正皇帝,给大臣写朱批的时候就时常冒出两句白话文,用这样的方式拉近与大臣的情感。比如: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他甚至还给大臣写过“你好么?”这样今人常用的口语。
尽管古人讲话也用白话文,但并不代表你穿越回去就能听懂。因为同样的白话文,古人的发音和今天不一样。关于此问题,下一篇会详细论述。
30 古人能听懂我们说话吗
前面讲过,古人日常说话也讲白话文。那穿越回古代,我们能不能和古人无障碍交流呢?答案是不能。因为古人即使讲白话文,其白话文的发音也是古汉语发音,和我们现代汉语发音大不相同。
根据古汉语学者的研究,历史上古代汉语的发音大致经过三个时期的变化,分别是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上古音指从西周到汉朝的汉语发音;中古音指从南北朝到唐朝的汉语发音;近古音指从宋朝到清朝的汉语发音。(关于古汉语的发音分期,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此处只采用这种较为广泛的说法。)
这三种发音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和现代汉语的发音更是天壤之别。比如说同样是“青青子衿”这句话,三个时期的古汉语发音分别是:
上古音(周朝、秦朝、汉朝):cen cen cilumu kelumu
中古音(南北朝、隋朝、唐朝):ceng ceng ci ginmu
近古音(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初年):cing cing zi gin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蒙,有点像外语?为什么古汉语的发音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迁,他们讲的胡语与中原汉语融合,导致了汉语发音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语言学家认为,今天的闽南语、粤语、广东客家话和江浙吴语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发音。原因就是最初的汉语使用者,在胡人入主中原的时候,不断地向南迁,衣冠南渡,把最初的古汉语的发音带到了南方,经过千百年的世事沧桑,至今还残存着一些。比如,古汉语发音中有个入声,在今天的普通话四个声调中已经没有了,但是在吴语粤语等方言里依然还有入声。今天的日语和韩语里也保留着一些古汉语发音的元素,所以南方人在学日语发音时会感到一丝亲切,学起来很顺口。
有的人会感到疑惑:古代又没有录音机,你是怎么知道古汉语发音的?其实用不着录音机,用拼音的方式就可以拼出古汉语的发音。古代没有今天的汉语拼音,却有一套类似拼音的文字注音体系,叫“反切法”。简单地说,就是用两个字为一个字注音。一般都会选择两个常用字来反切,前面的字取其声母,后面的字取其韵母和声调。比如山峰的峰,反切法注音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