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会产生好奇:中国这么多方言,古代又不能像今天这样大力推广普通话,那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交流时岂不是得用翻译?是的,的确有用翻译的,特别是在对普通话一窍不通的闽语地区福建。文献记载:清朝时有个叫朱潮远的官员到福建办理一个案子,堂审的时候身边就得有翻译在场,否则真听不懂闽语。一国之内,不同地区的人得用翻译才能听懂对方说话,中华文化的确是太博大精深了!
32 古人如何取名字
一说到古人的名字,很多人都会蒙。尤其是在《三国演义》里,人物之间一会儿称其名,一会儿呼其字。古人的姓、氏、名、字、号都有什么区别?称呼的时候又该注意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讲讲。
今天我们说的姓氏,在古代其实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姓,一个是氏。最先有的是姓,《通鉴外纪》解释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意思是说:姓是为了统一大家共同的祖宗而创立,实质上就是一个部落族群的族号。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代表族号的姓了,一般取之于地名。早期人类都会住在河边,所以多用江河名为姓。比如说黄帝姓姬,是因为住在姬水附近。炎帝姓姜,是因为住在姜水附近。
另外,原始社会早期是母系氏族社会,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下,孩子只知道母亲是谁,不知道父亲是谁。所以,最古老的姓里面都带有女字旁或女字底,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皆是如此。姓代表一个人的血统,所以同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
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口迅速增加。这时,原始部落无法承载所有人口,有的人就从部落分出去独立门户。为了给子孙后代区别独立出来的家门,就产生了氏。《通鉴外纪》解释道:“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意思是说:氏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有各自的区别而创立,实质上是一个支脉的徽号。那时能独立门户出去的,多是部落里有实力的人物,所以有氏的,一般都是贵族,否则也不好意思给子孙后代起表家门的氏。平民和女人是没有氏的,他们只有姓。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一个老祖宗的所有子孙都有一个共同的姓,哪个孙子发达了就出去自立家门,为了和穷亲戚们“划清界限”,可以再给自己创个氏。
先秦时的贵族男子,一般只称氏而不称姓。因为姓是一个血统共用的,高低人等都有,而氏更能体现其高贵身份。在《史记》中,司马迁称秦始皇为赵政,很少称其嬴政,因为嬴是他的姓,而赵是他的氏。司马迁的称法,较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嬴政为啥以赵为氏呢?因为秦始皇当年在赵国出生,故以赵为氏。
到了秦汉时期,基本没人用姓了,所以姓与氏也不再区分了。今天我们说的姓氏,绝大多数情况仅是最初的氏,而并不含姓。
今天我们说的名字,在古代也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名,一个是字,其区别在于“幼名冠字”。所谓“幼名”,意思是说名是幼年用的,一般是孩子出生三个月后,长辈给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