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交易的时候,需要用多少银子,就用戥子称多少付款。戥子是中国古代花银子时必用的计量工具。法国著名史学家布罗代尔在《15—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资本主义》一书里曾描述古时购物的人“随身带有钢剪,根据所购货物的价格把银锭铰成大小不等的碎块。每个碎块都需秤出重量:买卖双方都使用戥子”。小说《红楼梦》里也有诸多用戥子的片段,比如第五十一回写道:“于是开了抽屉,才看见一个小簸箩内放着几块银子,倒也有一把戥子。麝月便拿了一块银子,提起戥子来问宝玉:‘哪是一两的星儿?’”
古人在交易时用剪子剪银子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验证白银的纯度,例如剪开看看里面有没有掺假,看断层是否夹铅等。另外,古代经常花钱的人还会在腰上系一个铜铃形状的东西,里面装有蜡块,用于收集铰下来的银屑。银屑积到一定数量,熔化蜡块就能回收成银子。古人在省钱方面也是绞尽脑汁,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的大手笔。你在穿越前一定要学会熟练使用剪子,否则穿回去不会花钱事小,如果剪掉手指那就赔大了。
52 古代下顿馆子多少钱
上篇说古代下馆子吃饭花不上一锭银子,那吃一顿饭到底能花多少钱呢?接下来咱们就详细算算。
下馆子花多少钱,关键得看你下什么样的馆子。宋代城市经济发达,民众富裕,下馆子吃饭比较常见,这方面留下的文献记载也较为丰富。咱们先以宋代为例,看看古人下顿馆子的花费。
最便宜的是路边大排档的小吃。《东京梦华录》记载,都城东京汴梁(今开封)街头小吃摊上的煎鱼、鸭子、炒鸡兔、粉羹之类的,每份不过十五文钱。咱们前面算过,宋代一文钱合今天七八毛钱,十五文就是十二元钱。这个价位不算贵,今天在北京买份卤煮也得二十多元钱。
陆游的《剑南诗稿》里记载“百文钱就能在农村点个菜喝个小酒”,这样算下来,在宋朝的苍蝇小馆吃顿饭也就是七八十块钱。
高档一点的,苏轼《东坡志林》里说“那时三两个士大夫小聚一下,通常花个五百文钱”,算下来合今天四百块钱左右。
大饭店就不同了,《都城纪胜》里记载,在南宋都城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到酒楼里吃顿上档次的饭,都要在五千文以上,合今天4000元。
在宋徽宗时期东京汴梁的酒楼,官场宴请一顿饭都要在万文以上,合今天1万元上下了!不过,还有比官场宴请更贵的,那就是富二代追女生。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郭靖请黄蓉吃顿饭,花了大约十九两银子。南宋年间,一两银子能换两千多文钱。十九两银子得折合今天三万多元钱,确实是大手笔!看来,无论在哪个朝代,撩妹子都是个费钱的事。
我们再看看其他朝代富裕阶层一顿饭得花多少钱。《红楼梦》里,刘姥姥去荣国府,在大观园吃了一顿螃蟹宴。这顿饭花了二十两银子,令刘姥姥不禁感叹“够我们庄户人家一年的开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