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勤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游荡,也不打算去找地方充电了。他把希望寄托于父亲,心想父亲会尽快给他汇款过来。或许,已经汇过来,也未可知。为此,他特意跑到银行,把经常接收父亲汇款的银行卡查询一遍。然而,结果是失望的。银行卡里的余额并没有超过20元。不过,赵书勤还是满心期许,父亲肯定会给他汇款过来。他再坚持一下。于是,赵书勤继续游荡。他不能停下来。因为,一停下来,饥饿感就涌上来。虽然,运动也会感到饿,但比起静坐,不会来得那么强烈。运动能促进体内的脂肪分解,补充能耗,从而暂时压制饥饿感的产生。同时,运动可以产生热量,可以抵御寒气的侵袭。
就这样,赵书勤从上午走到下午,又从下午走到晚上,穿街过巷,渡水越桥,不知道行走了几多公里。这也是他有生以来,第二次这么远距离地行走。第一次是在他九岁那年。
那一次,父亲赵德胤带他去邻县走访亲戚,也就是赵书勤祖母的娘家。说是走访亲戚,其实是想去跟人家借点钱米来接续日子。因为家中实在是无米下锅,一家人的生计陷入了危机中。祖母的娘家,据说是邻县一个镇上的大户人家,祖上世代经营木材生意,家境比较殷实。但这些信息也只是祖母生前的一面之词,父亲其实并未亲眼所见,故而也就不知真假。可为了生计,父亲还是决定去碰碰运气。万一是真的,且人家也愿意帮忙,不就可以暂时解决燃眉之急了吗?于是,父亲就带上赵书勤,天蒙蒙亮就从宰喜出发,步行前往祖母的娘家。父子俩整整走了一天,最终在晚上九点多抵达那个小镇。父子俩沿街问询,向人打听某某现居何处。父亲未曾到过该镇,仅知道祖母的弟弟亦即他舅父的名字。接连问了好几个人,都摇头说不认识这个人。直到遇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父子俩才获得一点眉目。老人回忆良久,才依稀记得镇上是有这么一个人,但已经在数年前去世了。父亲问他有没有留下后代。老人说后代倒是有,但也已经举家搬到湖南去了。老人还把赵书勤父子俩带到位于小镇东头的一栋吊脚楼前,说这房子就是某某的。借助皎洁的月光,赵书勤辨得这是一栋七排扇六间的三层吊脚木楼,气势宏伟,气派十足。父亲问老人某某是不是世代做木材生意的。老人说是的,他们家几代人都在清水江上贩运木材,所以,他们家才造得起这么大的木楼。一般人家,建的木楼都是四排扇三间的。唯独某某家,一建就是七排扇六间的。经济实力还是比较雄厚。父亲又问某某的后代迁往湖南,主要干些什么营生。老人则表示不得而知。
当晚,赵书勤父子在老人家讨得一些剩菜剩饭胡乱填了一下饥肠辘辘的肚子,又连夜步行返回宰喜侗寨。回到家时,已是第二天的早上七点多了。父子俩走了一天一夜,据父亲说总计行走了120多公里。年少的赵书勤,走得脚底都生了许多血泡。血水把一双破旧的解放鞋都给染红了。但赵书勤并没有叫苦。赵书勤读过许多名人传记,让他感触最深的就是关于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事迹。铁木真九岁时父亲也速该就被宿敌毒死。也速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