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是何淑懿的,各个年龄段的都有。它们记录了何淑懿从襁褓婴儿到如今的花季年华的蝶变过程。剩余的,有几张是何教授的。只有一张是罗美荣夫妇的,还是黑白照。照片上的夫妇俩都很年轻,风华正茂。如今的何淑懿像极了那时的罗美荣。尤其是一双大眼睛,跟那时罗美荣的一模一样。照片上还印有夫妻俩的名字。何淑懿的父亲叫何问源,大抵是从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得来的。
何问源静静地喝着茶,眉头紧锁,面色凝重。
赵书勤也不说话,保持缄默。
两人就这样冷对峙,谁也不吭声。气氛越发沉闷。
许久,何问源才打破了沉寂。
“坐吧!”何问源不冷不热地说道。
“谢谢!”赵书勤尴尬而不失礼貌地回应道。他在何问源的对面坐下来。
“你叫赵书勤,对吧?”何问源终于抬眼瞟了赵书勤一下。
“嗯。”赵书勤尽量保持微笑地应答。
何问源给赵书勤沏了一杯茶。
“谢谢!”赵书勤机械地回复道。似乎除了谢谢两字,他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从何问源的表情里,赵书勤能读出他的不屑和傲慢,还有他的高高在上。赵书勤是一个很敏感的人,自尊心比较强大。对于一个瞧不起他的人,哪怕对方再富有、再尊贵,赵书勤都觉得无需浪费更多的言辞。无声胜有声。沉默是维护自己体面的最佳手段,也是回应对方傲慢姿态的最好武器。
赵书勤恨不得马上离开这个房间。但为了照顾何淑懿的感受,他又不敢贸然行事。父亲交代的任务,把何淑懿哄开心,他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也只能是哄了,他的心里装不下第二个女孩。虽然感觉这是一种罪恶,但他必须明知故犯,没有选择。也许父亲说得对,这个世界现实而残酷。每个人置身其中,往往都会身不由己。大舅二舅的现实处境,小时候的艰苦遭遇,都让赵书勤在面对人生抉择时不得不考虑妥协。但即便这种妥协只是暂时的,赵书勤也觉得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所以,他其实内心很矛盾,很纠结,很压抑。他甚至担心长此以往,会不会引发人格分裂。
“今年,考了多少分?”何问源慢条斯理地问道。
“没有何淑懿考得好,刚刚过二本线。”赵书勤讪讪地回答说。
“学文科,还是理科?”何问源继续问道。
“理科。”赵书勤简短地回答。
何问源沉吟片刻,意味深长地说道:“年轻人,要多学点历史啊。”
赵书勤不再言语。他实在不想跟何问源说话。看着他始终拉着老脸,赵书勤就没有丝毫对话的兴致。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话,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何问源高深莫测地说道。他端着茶壶站起来,到饮水机边接了一壶水,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