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赵书勤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两人先是交流了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后来,就专门讨论化学问题。通过交流,赵书勤发现这个“隐形人”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广泛。他的知识体系明显超出赵书勤这个高中生所能正常达到的范围。赵书勤据此推断,这个“隐形人”应该是一个正在接受或已经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大学生。赵书勤曾隐晦地试探过对方,企图套出他的真实身份。但对方异常狡黠滴水不露。赵书勤暗暗钦佩。
一次,两人又聊上了。“隐形人”说,想玩个化学游戏。赵书勤问是什么化学游戏。“隐形人”说,如何制造一氧化碳,又让人无迹可寻,至少不要让人发现是刻意为之。制造环境是管理严格的化学实验室。这个问题对赵书勤来说不算难事。他略作思考,便回复对方,一氧化碳最简单的制作方法是木炭或煤块的不充分燃烧。但在实验室环境,这种方法显然不现实。比较有效的,也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甲酸在浓硫酸的催化下发生分解反应。反应式如下:
hcooh=co↑+h2o
通过这种方法制备的一氧化碳,简单方便,且产物最纯净。甲酸和浓硫酸也都是实验室最常备的化学试剂,可以就地取材。
“隐形人”又问如何让这个反应在不经意间发生呢?
赵书勤想了想,便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装置:用两根塑料管,一大一小,套在一起;两根塑料管用同一块玻璃薄片隔成上下两层,塑料内管上下层分别放置浓硫酸和甲酸,再在内外塑料管之间的缝隙填充一层适量的金属钠粉末;然后让水滴慢慢地滴进缝隙里。水跟金属钠反应。反应式如下:
2na+2h2o=2naoh+h2↑
反应产生的高浓度氢氧化钠,可以慢慢地跟玻璃片反应。因为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式如下:
sio2 + 2naoh = na2sio3+ h2o
这样,玻璃片就会被溶化掉。内管的浓硫酸和甲酸就会混到一起。甲酸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当然,反应装置的具体细节设计,要根据实际需要加以完善。但这个思路是可行的。整个反应产生的一系列产物,如氢氧化钠,硅酸钠等,都溶于水,可以用水冲掉,不留明显痕迹。往内外管之间的缝隙滴入水滴,完全可以制造成一种无心插柳的假象。这样,整体上就不会给人怀疑是刻意为之了。反应装置设计得再完美一些,甚至完全可以达到不留痕迹天衣无缝的境界。
“隐形人”看了赵书勤的方法,觉得还可以。不过,他认为不是太理想,容易留下破绽。他会再斟酌更完美的方法。
赵书勤也不反驳。毕竟,以他目前的见识,他只能想到这些。不过,他有些纳闷,“隐形人”为何会做这种无聊的化学游戏。“隐形人”回复说,他在参加一个实验竞技,想给对手来一个出其不意。赵书勤也就不再深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