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一个具体的答复都没得到,神都的就又一次变了。
先元年八月之时,彗星过际,大唐子李旦响应命,禅位于太子李隆基,退居太上皇之位,但握有至高无上的裁决权,且对李隆基有很大的限制。而基于此,太平公主的权欲之心日盛,竟是几次三番公然提出要废掉皇帝,后因宰相陆象先坚决反对且据理力争才没有实校可到了这个份上,这对姑侄也是彻底翻了脸。原本私底下的暗斗直接转到了明面上,两派人马捉对厮杀,颇有不死不休的架势。
而这样的争斗在先二年七月的时候达到了顶点。李隆基为了夺回本就属于自己的权力,也是出于对太平公主野心的遏制,率羽林军抢先发动了先政变,剿灭了太平公主的党羽并将其一并赐死。在看到自己儿子行事作风如此迅疾且不留情面之后,李旦也很识趣,乖乖归政的同时也正式退居百福殿,从此颐养年,再没有出现,直到病逝的那才让人记起宫中的这一处还有着这么一位太上皇。
新上位的皇帝陛下和以往的几位都大不相同,竟是颇有太宗和武皇之风。不仅拨乱反正,一扫前代奢靡沉郁之风,更是锐意进取,选贤举能,励精图治,开创了大唐的又一次辉煌,将朝推入了极盛之世。也正因为如此,李隆基对番邦的态度也就更加豁达和开明。他对金城公主的书信极其重视,不但应下了这个皇妹的诸多恳求,更是始终对吐蕃留了一线。
至于尺带珠丹本人,在受到自己妻子的反复劝之后又接受了来自大唐的好意照拂,便是没禄太后和其他贵族再怎么百般逼迫,他也只是坚持着采用温和的对唐手段,甚至还订立了两边交好、互不侵扰的盟约。是以,由于金城公主的一力斡旋,在她嫁到吐蕃的三十余年间,尽管吐蕃和大唐因着种种原因时有摩擦,但却始终没有停止和平友好交流的局面。就这一点而言,金城公主李奴奴便是当之无愧的大唐功臣了。
开元二十八年十一月,吐蕃赞蒙金城公主薨逝,享年四十二岁。临终之时,公主殿下手握一方只写了一半上邪的绢帕,面露解脱之色。赞普大恸,卧病旬月有余,并下令将妻子风光大葬。消息传到京城之时,大唐陛下李隆基罢朝三日,为公主举哀。而高府之中,时任右羽林卫大将军的高仙芝旧疾复发,屡屡吐血,昏迷日久,再醒之时,却是自请守边,得到了李隆基的准许。
其后多年,大概是终于失去了金城公主这个纽带,沉寂已久的吐蕃死灰复燃,开始大举进犯,多次和展开殊死较量,争夺葱岭及以南地区,一度占领了大勃律。而高仙芝就是在大唐屡受挫败之时奉命出征,被李隆基封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讨伐勃律。在这一战中,高仙芝用兵如神、运筹帷幄,非但一扫此前多次失利而造成的颓势,更是大破勃律,生擒其国王和嫁过来为后的吐蕃公主,还震慑了包括大食在内的诸胡七十二国,使之皆投降归附,不敢再起波澜。
经此一役,大唐重创了吐蕃的军队,让其无力再与之抗衡,还使朝的疆域版图得到了空前的扩大,真正进入了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