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的人的家庭,这些营养的观念,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逐渐提升生活水平,咋说都是一种进步吧。这个理念不是队长才拥有的,在寻常百姓那里,也得到了认可。人们的饮食走向精细化,其实偶尔吃粗粮也好。五谷杂粮还是能养活人的。上帝所造的,都是好的。为什么不喜欢?倒是人工合成的,特别是吃喝的东西,要特别小心。
他们吃完饭,正要去找东干事,没想到东干事来了,他不喜欢在外面过早,一般都在家里过早,早餐简单,但很注意营养,比如说豆浆、鸡蛋米酒啥的,他的妻子总是想办法给他换换花样。老年人喜欢吃清淡的,油腻的食物,他们不爱吃,特别是油炸食品,更是有害无益,最好避免,这也是他的子女们每次在家或者打电话常常重复的话。亲子关系比较好,话不在多,在精,点到为止,大家都不是小孩,如果过分关心,或者主动干涉,就不好。各人都有各自的生活。不能追求同一,起码也要讲个性。不能一刀切。
他们陪着东干事去检查工作,上官正要出门,护士就提着两瓶药水来了,“院长”早就配好了药,交给护士,让她拿到上官的店里,给上官打针,当然,上官夫人非常信任自己的丈夫,但是,一丈之内是夫君,一丈之外就难说了。他老婆不是醋坛子,可也算得上醋瓶子吧,十个女人九个醋,特别是结婚生子之后,心里的酸味还是不少的。这些只有女人才懂。据说,女人的感觉比男人要强得多。
护士对上官也谈不上好感,不过,上官只是一个病人,一个伤者,她在给上官扎针的时候,也就是像在学校里学的那些标本,或者是在医院里实习的时候,说练习的对象,紧张的感觉早就没了,有很多病人支持她,甘愿做试验品,当然,病人并不知道她的底细,反正都穿着白大褂、戴着白色的口罩,大部分还都戴着眼镜,大同小异,病人只求快点康复,减轻痛苦,哪里会想到去查验医生护士谁是谁的,根本不会想到去分辨。
护士在医院里实习完毕,就分到了乡镇卫生院,然后又到了一个比较大的一个行政村,算是在这个大村里好好干了几年,没想到未来,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前途难以确定。未卜先知的,还是少数。起码还没遇到过。
护士问:“今天比昨天好点了吗?”
“好多了,皮肤开始发痒了,可以抓吗?”上官问。
“不能抓,发痒说明里面的肉在愈合,再过两天就可以拆线了。千万别抓,免得感染。记住!”护士一边瞪着眼睛盯着上官看,一边开始用橡皮筋绑扎住上官的手腕,然后拍打他的后背,让青筋暴露出来,一条一条的,上官不是重体力劳动者,但是,身体还行,手上的青筋还是容易找到的。这就给注射提供了方便。
护士找准一个新的下针的地方,然后将针头插进上官的血管,看到红色的血回流到针管,证明下针正确,护士将针头用医用胶布固定,松开了橡皮筋,然后调了调药水滴水的频率或者速度,让药水尽量在合适的时间内滴灌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