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费。这年代诊所和药商还没勾搭成奸,医生拿不到高价处方的巨额提成,单靠诊金过日子,所以诊费颇高,这边看完病那边就没抓药的钱了,郁郁而终者大有人在。
针对这个问题。兰陵当即提出自己的观点。首先是医生少,口传心授固然能带出得意门生,但产量太低,难以满足唐帝国日益增长地人口需求。
二来是医生和学徒间的定位,怎么个水平算合格的医生,怎么个程度只能充当学徒,太笼统。按现在业界不成文的规定看,以学艺十二年为限制太死板。或许有人三年就开了窍。有人二十年还一事无成,没有个衡量职业素质地尺码。
还有。比方某医生治疗跌打一绝,可要让他治内症可能会给病人医死,但现有的环境下,不可能小庄小县的口、耳、鼻、喉专家居全,这就给医学界提出个难题,到底需不需要一种综合性的人才,换句话说就是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准医务人员,适应性强,乡里乡间的有能力随时应付各种症状。
现场一片寂静,没人敢公开质疑兰陵,这和医界的传统不符。没有规定说跌打医生不许治头疼脑热,可水平肯定不如人家专业人事,讲究学一门立一门,不能门门学门门不立,人命关天,不是儿戏。
我明白兰陵的想法,虽不科学却有她地道理。二十一世纪的乡村郊县里仍旧充斥着各种全能医生,前身也就是赤脚医生。药箱子一提什么病都不推辞,逮人治人逮鸡治鸡,有甚者从生孩子到送葬出殡一手承包,在当地比乡长都牛,受人尊敬。
说人家对生命不负责任?这话不对。命和命不同,分贵贱;绝大部分人住不起高干病房,先进的医疗设备不是给穷人准备的。说白了,真正的名医也不是给普通老百姓服务的。除了周医生外,在场的医生里行医多年接触过几个真正的穷人?他们反对地恰恰就是贫苦大众最需要地。
病的海枯石烂生死两难地时候,家里忽然来了位医生,先不说人家是不是行家里手,贱命有贱办法活,就算下药不对症都能打心头燃起个希望,三五天就回了精神头,就称二斤砒霜灌下去都能活蹦乱跳的蹦达两年。
亲眼见过的事,翻秦岭去四川被塌陷的山路困了两天三夜,借住镇上小旅馆就领教过赤脚医生手段,恐怖啊!老大爷眼见奄奄一息了,儿孙叫跟前撑了老命交代后事,交代到半路连音都没了。大雨中十几里山路赶来个赤脚医生,大高个将近一米八,不是本地人,听乡亲说来路诡异,怕是天神下凡。胡子连着眉毛。一脸横肉,湿衣服一脱两膀全精瓷的肌腱子,来了也不号脉,张飞揽月式给半死老头架起来前后一弯,都能听见骨头茬子摩擦声,顺手又扔床上给老头下巴一抵,脖子掐住了三摇两晃几下,得结论:“打针!”
不知道啥针。药瓶子连标签都没有,发黄的那种。一管子抽上就攮了进去,打完针才说下雨冷,家里赶紧弄大杯白酒伺候,咕咚咚喝完一抹嘴,“过今晚就成,过不去预备丧事,奔丧那天记得叫我。”这说完药箱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