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七章 喜讯

作者:多一半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交往颇深的几个人中,崔彰是经营家族势力的高手,尽管游离于朝堂之外,却有影响朝堂决策地手段;而秦钰不同,秦家看似一帆风顺走到现在,但家主的担子过早的压到秦钰身上,新老交替的过渡阶段。一旦拿捏不好就可能导致衰败。

这就是秦钰一副韬光养晦模样的原因,其实心里早已部下重局。从当年义无反顾地去陇右前线就能看出决心,世袭的国公里能像秦钰这么坦然面对真刀真枪的不多,和志大才疏的程初不同,秦钰看地要长远的多。

最早陇右建功得朝廷赏识,到带军回京策应废后与拔除长孙家一系列举动,如今被委派作为第二梯队参与讨伐东突叛逆的军事行动,能看出秦钰已经获得高层信任。隐隐成为新一代骨干。

郑弘的军事才能被一致认可。有驰骋塞外的能力和经验,第一梯队不二人选。就像程老爷子说的。胜负不论,朝廷要的就是让突厥人平突厥患的效果。不过从这次军事行动部署看,朝廷更重视以秦钰为首地第二梯队,担负着比第一梯队更重要的战略任务。

这时候的唐帝国兵力有限,还不具备深入浩瀚草原剿灭东突叛逆的能力;最好的策略便是以夷制夷,突厥人打先锋再好不过。胜则朝堂声威大振,负也无伤大雅;不管郑弘还是叛逆,经过苦战的突厥人再无力为患,可保边陲数十年无忧。

话是不好听,可事实摆在面前,所谓的第二梯队就是为战后乱局预备的。若郑弘顺利扫荡草原后携威生了二心,那第二梯队地真正作用就发挥出来。攻守自若,无论前方胜负都能以逸待劳地应付乱局。

民族间的盟誓总是这么脆弱。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人可以分好坏而论,可异族不论好坏随时可以拿来祭旗,想必郑弘也明白期中道理。

对郑弘,秦钰始终乐观,决不是盲目地那种。私下里和我讨论过这敏感话题,认为郑弘是聪明人,即便是存了想法也决不会在此刻冒险;郑弘不会放过统一突厥人观点的机会,哪怕打滥打残都不心疼,只要在突厥族内确立他的威信,往后整合发展几十年就能成为一方势力,到时候再和朝廷掰腕子不迟。

而秦钰的眼光是放在辽东上,认为想要一举成功就得朝辽东靠拢。这次出塞是积攒资历的机会,给以后涉足辽东军务打基础。薛仁贵,苏定芳都是重量级人物,秦钰不足以和这些人相提并论;但眼下朝中不少人对薛仁贵在辽东的进展不满,长年累月屯兵经营消耗了大量钱粮,虽初具规模,可远远没有达到全面占领靺鞨的要求。

现在不少人将苏定芳视为救火队员,认为若没有苏定芳东线给百济、倭国施加压力的话,经营北线的薛仁贵说不定撑不到现在。苦于薛仁贵没有犯错。大伙找不到换帅的借口,而这次薛仁贵下辖的辽东屯兵配合郑弘清理草原地行动被众人视为试金石,全面衡量薛仁贵是不是称职的好机会,满朝文武目光都聚焦于此。

“怕是已经过了武威,”程老爷子掐着时段来估计秦钰的行程,程秦两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