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8章波澜不惊

作者:鹿林好汉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公司之所以能设计出高性能的航空发动机的原因是在他找到了一批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

王永林自己在罗罗公司工作了二十多年,参与设计研发了差不多七八款的发动机,而且对罗罗的那套生产标准非常清楚。

而康斯坦丁在燃烧室的研究上有着雄厚的理论和设计经验,而且是一款四代核心机的主要参与者,永瀚航空科技公司的核心机结构就是由此而来。

而柳富平在材料设计上是个天才,而且在霍尼韦尔公司工作了二十多年,有着无比扎实的理论和设计经验。

同时公司还从国内招募了一批在空气动力设计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组成了一支实力非常强的技术团队。

同时机床研究院也是为永瀚航空公司提供了精密的加工设备和工艺上以及人员上的支持,同时在一套科学严谨的生产标准配合下才好不容易将发动机给设计制造了出来。

到现在为止,杨杰为了研发航空发动机已经投入进去了接近四百亿,今年才实现了收支平衡,明年才能实现盈利。

虽然现在已经不需要像之前那样投入那么多的资金来搞硬件跟软件的建设,不过杨杰还是计划每年投入不少于三十亿的资金来进行技术研发,尽量不会挤占公司自身运营需要的资金链。

因为国内的在研发的费用上比国外的至少要低数倍,国外研发一款发动机至少需要十亿美金,而华夏国国内基本上可以二十亿华夏币就可以完成了。

相比较而言,日本研发一款发动机从设计到造出样机后还还要经过地面台架试车,高空台试验,持久试车试验,循环周期试验,发动机试验平台试验,目标原型机装机试验等一系列考验,至少需要十来年的时间,各种测试试验平台加上发动机本身的研制没有个上百亿美金扛不住的。

这一切还得是很顺利的情况,现在的日本本缺乏航空发动机研制、试验和使用经验,会比美国、俄罗斯等老牌航发强国遇到更多的问题和障碍,能不能如期研制成功并装机服役,现在看还是一个未知数。

在前世的记忆中,xf5-1发动机花了差不多八九年的时间还是造出来了,推力非常小,只有五吨的推力,用了一堆高科技造出了一款性能低下的发动机,而且频频发生故障,从这款核心机衍生出来的一款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xf7-10竟然推力也只有五吨多,而且在试飞的时候发生过4台发动机全部停止工作这样离奇的故障,足见日本在航空发动机的设计能力是有多差了。

而且发动机造出来后需要飞行平台的支持,日本军方对发动机的采购量非常少,顶天了五六百台,而民用的也要等到日本的国产客机出来,到时候卖不卖的出去都成问题。

日本自卫队列装的武器装备为什么贵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产量太少根本无法摊薄成本。

首款日本国产喷气式客机开发的90座的三菱支线喷气式飞机折腾了十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