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真相终于大白,所有谜题全部解开。
沈良最终选择了自杀。
在临死之际,沈良低声喃喃:“为什么要打仗?为什么要分辽人和宋人?为什么不能够和平相处?为什么?”
所有的读者们全都一声叹息。
真正的凶手伏法,这本应该是大快人心的事。
但读者们却只觉得唏嘘、遗憾,还有感慨。
沈良并非是十恶不赦的坏人。
如果不是有这件事,他更是一个好人。
他在大宋十年,身为衙门刀头,惩强除恶,守卫一方和平。
他和包拯等人也是真心相交,把包拯等人当作是真正的朋友。
但是,他这一次妄图挑起大宋和高丽之间的战争,好让辽国趁虚而入。
这又是不可原谅的。
战争一旦爆发,生灵必将涂炭,无数百姓必然家毁人亡。
任何想要挑起战争的人,都不可原谅。
然而,这又并非是沈良内心深处愿意做的事。
从他临死前话可以看出,他也不想这样做,他也不希望有战争。
只是他身上背负着国家使命,让他不得不这样做。
也正因如此种种,最终的结果才让人唏嘘和遗憾。
读者们都在为沈良叹息。
他本来应该是一个好人的。奈何身上背负着国家使命,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一切都是命运。
然后回想整个案件,又让人再一次莫名兴奋。
整个案件错综复杂,案情始终扑朔迷离。
包拯在破案的过程中,抓住各种蛛丝马迹进行分析和推理的次数太多了。
沈良的犯罪几乎是完美的,他骗过了所有的人,包括包拯。
如果不是那一次在河边本能的背对河面喝水,包拯未必能够最终破案。
而又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让包拯敏锐的抓住了。
这或许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这才是真正的古代背景下的推理破案,实在是太精彩了!
这绝对是迄今为止,古代背景下,最精彩的一个案件,没有之一。
李闲鱼凭借这样一个案件,定然能够征服所有人。
包括那些先前一直在说案子不够大的人,以及那些对李闲鱼羡慕嫉妒恨的作者们,甚至是李闲鱼的黑粉们。
他们也许依然还会死鸭子嘴硬,依然可以睁着眼睛说这个案子也就一般。
但在他们的内心里,一定是服气了的。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就比如叶晓生等对李闲鱼羡慕嫉妒恨的作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