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文官们的大棋

作者:刁民竟敢害朕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本身没什么问题,表面上看是个灵光一闪的产物。

但要是和他刚登基时的那两场朝会联系起来,便有些细思极恐了。

在争论要不要出兵救援越国时,文官们会不会就考虑到了黄河决堤的可能性。

自今年春起,雨水便比往年多,这个结论已经在今天朝会上被魏征说出来了。

他们是不是预料到了日后会有运河堵塞的这一天呢?

运河一旦堵塞,朝廷必然会出现巨大的粮食缺口,本来就少了漕粮的进项,若是再加上赈灾、疏通河道的消耗,朝廷定然无法负担!

通过这个结果,回想当日。

山阳渎、盱眙都在吴国境内,吴国有能力断掉朝廷的漕运,文武百官不可能不知道。

但他们却绝口不提这件事,只是用别的借口争论,稳定立场。

文官不支持伐吴。由此便能看出文官们不想横生波折,不理会吴国,让漕运继续运转。

他们追求的是稳定。

武将们却要坚持伐吴。夺取运河,在吴国手中毕竟不如自己捏着安心。

武将们追求的是掌控。

虽然吴国与楚国从未表现过要断漕运的想法,但漕运太重要了,盱眙也太重要了,不能出一点岔子。

盱眙在吴楚之间易主就是在朝廷最敏感的神经上跳舞,就算他们主观上不想断漕运,可万一因为战乱意外,导致漕船不能通行呢??

只是,无论双方持着怎样的观点,这件事儿都没被拿出来成为双方的论据。

李乾觉得,这是因为一旦说出来而不打,吴国便会意识到自己可以以此要挟勒索朝廷。

只有如今天一般,朝廷马上要动兵了,说出来也就无所谓了。

当日朝会上,双方大吵特吵,僵持不下,李乾也被他们波及,饿了一上午肚子。

若当日,文官们真的考虑到了日后运河有可能堵塞,那就可以推测出他们的想法了。

当时出兵,若以后运河不出问题,出兵之后便能夺回盱眙和山阳渎,从此令朝廷漕运再无掣肘。

这个结果文官们绝对可以接受,而且若攻下了富庶的吴国,也不会有什么劳民伤财的担忧。

而现在运河出了问题,出兵救援越国反倒成了文官们当时设置的一道保险。

能出兵,就能增兵,就如现在一般,把耗粮最多的禁军扔出去,以工代赈的粮食不就省下来了吗?漕河不就能再次疏通了吗??

这么大的危机,不就消弭于无形了吗?

无论漕河堵不堵,他们都是赢。

所以李乾怀疑,这是故意的妥协,早有预谋的妥协,想好了后路的妥协。

文武表面上对立,但李乾也知道,他们的立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前提是有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