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过程虽然称不上是井然有序,但也没出什么大乱子。能有这种局面,自然不是因为这些边军军事素养很高,可以自动适应眼下的局面。
跑红眼的边军们怎么可能还会考虑这么多?
之所以有现在的局面,那因为秦桧和赵匡义早就给吴三桂发过军报,介绍过这边的情况,像如今这般变阵的动作,说不定边军们在逃亡过程中早已经演练了不知多少次了。
在所有人的注视中,领头冲锋的边军上了桥,马蹄隆隆如雷震,将下面的桥梁踩的嘎吱作响。
但不管如何不稳,直到第一批边军下了桥,再汇合着向城门冲来,都没出意外。
别人松了口气,但秦桧却没放松下来。
第一波没出问题不代表就万事大吉了,只有等所有边军都通过才算没问题。
内黄县城并不大,城头上能立着的守军不算多。
而且赵匡义也没打算把所有的左威卫都放在城墙上防守,实际上两万两千多名左威卫已经到了城外,城内只留下了三千多人驻守。
如今这两万多多人分列城门左右,中间留出一个巨大的漏斗形空缺,越到城门处越狭窄,这就是给边军们留的逃命之路。
左威卫大部分都是步兵,此刻见了这些眼冒绿光冲过河的边军,被这些人身上经过血与火淬炼而成的煞气迎面冲击,都是脑子一空。
即便明知道他们是友军,心中还是紧张莫名,有不少左威卫士兵都下意识握紧了手中的刀枪。
但边军们却对这些紧张的左威卫视而不见,逃亡了这么多天,此刻他们眼中就只有前方那道大开的城门。
随着第一名边军入城,随后策马的边军也不断入城。
“不要减速!不要减速!”
前方带队的边军军官扯着脖子狂吼,让那些已经进城的边军保持速度向前冲。
若这些人刚进了城就松懈下来,放缓马速,那肯定会导致后来者被堵在城门口,万一引发了大规模踩踏就完了。
好几千里都逃过来了,现在却死在这最后一哆嗦上,那不冤枉吗?
但城墙上的赵匡义和秦桧已经顾不上这些小细节了,他们的目光又遥遥望向了北方。
一是寻找吴三桂所在的帅旗,二则是两人又发现了紧追在后方的金人骑兵。
帅旗只有一杆,并不难找,甚至两人还发现了在一干大军中最显眼的吴三桂。
奔逃千里,终于生还的吴总兵心情异常激荡,谁知道这一路走来他的心理压力有多大?
吴三桂也看到了城头上离着的秦相和赵大将军了,甚至还有心情向他们露出一个笑容。
只不过他这番举动确实是把媚眼抛给瞎子看了,上面两人根本没心情搭理他,而是都面色凝重地望向更北方。
金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