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派系山头

作者:提比留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按说这种大院儿长大的孩子,应该耳濡目染、武功不错。

遗憾的是,五代的禁军从来就没有给这些功臣的子弟们合适的培训和考试。

也是兵荒马乱的缘故,所以招募功臣子弟,一般就都交给殿前司,一来是跟着皇帝,这些年轻人比较安全;二来是皇帝看着这些年轻人,对他们的爸爸、哥哥也就比较放心。

至于殿前司的战斗力,咳,不提也罢。

因为它早年主要的考核标准就是看腿。

皇上选殿前直卫,优先挑大长腿。

大长腿、大高个,就选进殿前,这是大宋的门面。

别笑,真的有效果。

早年间有位高级官员受贿被起诉,那个犯罪嫌疑人身高一米八多,法庭就专门配了两个法警,都在一米九左右,不能让邪恶压倒正义。

五代的时候也是一样,各镇的节度使来见皇帝,一看皇帝的兵都七尺有余,自己气势上就矮了一头。

李守节的爸爸李筠在山西造反之前,第一次见北汉皇帝刘钧,就对他生了轻慢之心。

就是因为李筠在参拜柴荣的时候,看惯了大长腿的殿前武士。

他发现刘钧是个矮个,而且用卫士也都用矮子,就开始瞧不起北汉了。

所以第三厢的五百禁军们,个头是一个比一个高,但他们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长期守卫宫禁,体能和战斗力都比较差;

家基本都在东京城,生活条件比较好,对野战心存恐惧;

家里都还有点门路,说话比较冲,也不太怕长官。

徐咏之和赵光义和解后的第二天,营里出了一起闹心事。

山西兵和河南兵,爆发了群殴。

徐咏之在宫里参加军议,徐太实今天带领带着清江兵去征收运输船只。

只有李守节在营中值班。

徐咏之和徐太实在营中的时候,少爷兵都服服帖帖的。

徐咏之是他们的老大,禁军第一本枪,而且他要军法办谁,毫不含糊,徐咏之在,谁也不敢闹事。

徐太实在,少爷兵们也都夹着尾巴。

一来徐太实后晋时候就当过军官,虽然后来经商多年,但是举手投足,有长官的威严;二来徐太实久在河北,弓箭手都是他带来了,少爷兵们怕河北兵人多;三来大家都知道徐太实是徐咏之夫人的义父,因此都客气得多。

但是李守节当值,少爷兵们就要搞点事情。

李守节虽然身为徐咏之的副将,但一来他父亲是个自焚的逆贼,这群骄兵看不起;二来李守节的带的山西兵,这帮少爷兵们经常去的商家铺户和借钱的老板,都是山西人,他们对山西人有偏见;第三就是李守节自己的特点,他治军甚严,但说话温柔腼腆,在军中,这种人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