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并不是秦始皇时期制定的,相传在周末就已经制定出来了,只是后来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又统一了六国历法,规定全国都要用《颛顼历》!
但是《颛顼历》制定的时候,黄河都还在跑大象呢!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深感《颛顼历》已经不符合时代了,历法已经不准确了。
于是就再次修订历法。
这才有后世熟悉的1月为正月的《太初历》!
后人熟知的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这些节气,就来源于《太初历》!
当时的《太初历》将一回归年定为365.25日,一朔望月等于29.53日!
并且还首次记录了五星运行的周期,将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很准!
如水星为115.87日,比今测值只小0.01日!
采用135个月的交食周期,一周期中太阳通过黄白交点23次,两次为一食年,即1食年=346.66日,比今测值大不到0.04日!
很难想象,这是一部公元前的历法!
公元前的华夏人,做出的天文测算,比今天科学家用先进的观测仪器做出的测算,误差也只有0.01日到0.04日之间!
而这部先进的历法,正式启用于公元前104年,比精准度差不多的古罗马《儒略历》早了58年!
在天文学探索这块,华夏古代走到了全球的最先列!
得力于华夏人着史的好习惯,从三千年前的周代,一直到清朝,所有的彗星回归数据,华夏人都记载在了史书之中!
以至于,全球的天文学家,在研究彗星的时候,都需要从华夏的历史记录中,去寻找彗星回归的记录!
还有古代的星图,全球也只有华夏的纪录最为精准和正确!
别看某些外国的,西方的历史学家,对《史记》中记载的三皇五帝,以及夏商历史,各种质疑,觉得玄幻色彩太多了,不足以为信史。
但是西方的天文学家,身体却很老实。
在想要寻找公元前的天文纪录时,却都拿《史记》中的记载作为唯一研究资料。
没办法,除了《史记》里的那些天文记载,比如《史记·天官书》中天象、彗孛流陨、云气怪星、90多组星名,500多星的纪录,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日月食的周期性。
《剑来》
还有《史记》中记载的历史天文事件。
比如汉孝景帝二年八月,彗星出东北。
二年秋,荧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间。岁星逆行天廷中。
这就纪录了景帝前元二年中,火星和木星逆行的特别天文纪录!
数遍全球,在公元前155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