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医馆,张建堂在给一个病人拿完药后,走到李佑面前说道:
“殿下,您怎么来了?”
“本王就来看看,门口还有不少人,耽误你一点时间,跟你说几件事。”
“殿下请说。”
“本王准备给你们的俸禄提一提一个月十五两银子。”
“谢殿下。”
张建堂说不出拒绝的话,毕竟他不是一个人。
“你们在京城还有相熟的大夫吗?”
“有的。”
“问问他们愿不愿意来齐州,待遇也是一样的。”
“殿下,我们认识的大夫也有限,基本都是宫里的人。”
“没事,能来多少是多少。”
“是,殿下。另外我有个建议想。”
“说。”
“来看病的百姓人多,药材也是消耗得很快。我建议殿下可以建立一个药园,这样也能进一步降低药材的成本。”
李佑点点头说道:
“不错的建议,这事就不用你操心了,本王让其他人去做。”
“好的,殿下。”
“嗯,你继续忙吧,本王就不打扰了。”
李佑说完便离开了医馆。
医馆这么忙是李佑没想到的,如今仔细一想也在情理之中。
李佑没开医馆之前,齐州本地的百姓是能忍则忍。开了医馆之后,看病拿药如此便宜,那还忍个屁啊,当然是身体重要了。
再说生病时间长了耽误做工啊,孰轻孰重百姓还是知道的。
外地的百姓就不用说了,现在来医馆的病人有七八成都是外地的人。
李佑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
“当时就该要五十名御医的,要一些学徒也行啊,草率了。”
至于孙思邈那边,李佑也不指望了,到现在依旧全无音讯。
其实李佑可以写封信去京城问李世民要点御医,但是他有些不愿意搭理李世民。先看看张建堂那边能不能招来一些御医了,实在不行他就只能跟李世民开口要人了。
不过李佑开医馆想要吸引人口的目地达到了。
原本随着水泥工艺的公开,很多外地的大户都开始模仿李佑建房卖房。
比如青州的孔家,拿出一大块地出来建房。工钱也是五文一天,他们不是没想过压一压工钱,但是压不了。本来他们的名声就不行了,百姓不太愿意为孔家做工。再压工钱的话,百姓就更不乐意了。
至于其他地方百姓做工的工钱可能会低,但是也比种地来得挣钱,反正百姓心里有数。
正因为各地大户纷纷开始建房,所以来齐州的百姓就变少了。
现在又因为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