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5章2级维修能力

作者:日本警视厅笫四搜查班警部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prf):远程搜索,使用中/高prf,根据飞行员选择的搜索距离(18.5至296千米)确定prf,以期获得较好的迎头和尾追搜索效果。

速度搜索,使用高prf,专用于迎头高速接近的目标;近距搜索,使用中prf,用于格斗时为响尾蛇导弹和航炮提供数据,具有16、32、64千米三种探测范围,可以跟踪多个目标。

作为以上三种模式的备份,apg-63还有一种非pd模式,使用低prf,只能提供上视能力,因为非pd模式无法过滤地面杂波。

此外,apg-63还有多种提供特殊功能的模式,包括:信标模式,用于向空中飞机的敌我识别系统(iff)发射询问信号;手动跟踪模式,作为自动跟踪模式的备份。

被动模式,用于监测外部雷达辐射信号,同时自身只发送微弱脉冲,以尽可能减小自我暴露的可能性;地图测绘模式。

1973年,apg-63雷达投入使用。

1979年,该雷达装备了可编程信号处理器,这是其首次在机载雷达上应用。

这使得系统通过软件编程就可以适应新的战术、使用模式以及武器系统,而无需进行大规模硬件改进。

1986年,apg-63停产,共生产大约1000台,装备所有f-15a/b型和早期f-15c/d型。

但是apg-63并不完善。其平均维修间隔时间(mtbm)不到15小时。

对该系统的航线可更换件(lru)的技术支持日益困难。原因之一是很多部件采购困难,而采用新技术部件则往往要求重新设计系统而被迫放弃。

另一方面,持续恶化的可靠性影响了飞机的部署。

如果航空站没有二级维修能力,就无法对雷达故障提供技术支援。

此外,由于设计时的局限,apg-63事实上没有多余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来升级软件,应付日益增大的威胁。为此,从f-15c/d后期型开始换装apg-70雷达。

apg-63(v)1则是针对apg-63缺点所做的重大改型,在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方面有了明显提高,以满足用户要求。

作为美国空军雷达换装计划的一部分,apg-63(v)1将取代apg-63装备f-15c/d,以保证美国空军雷达方面的优势。

(v)1系统更换了发射机、接收机、数据处理器、低压电源和信号数据转换器。在系统能力增强的同时,可靠性提高了近10倍,mtbm达到120小时。

性能数据f-15战斗机基本参数:

乘员:1人(a/c),2人(b/d/e)。

机长:米。

翼展:米。

机高:米。

机翼面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