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至隋统一全国,因北魏灭亡而荒废的汉魏洛阳城残破不堪,隋炀帝在洛阳另辟新址,大规模营建东都洛阳。
汉魏洛阳城外郭城现存平面为长方形,南城墙因洛河北移被水冲毁。北、东、西3面城墙保存较好。
部分地段高出地面5~7米左右。
包括西北隅金墉城在内,北墙全长约3700米,宽约25~30米;西城墙残长约4290米,宽约20米;东城墙残长约3895米,宽14米。
全城周长14公里。
城墙夯土版筑,版筑夹棍眼的痕迹尤存。在部分城墙上还发现有向城外突出的墩台,西墙北段有4座,北墙东段有3座。
墩台间距为110~120米,类似后世城墙所筑的“马面”。
在城墙外侧均发现有护城河遗迹。
北魏外郭城破坏殆尽,现存南郭城少量夯土垣墙残段。
阊阖门是北魏宫城的正门,门址位于北魏洛阳城中轴线大街铜驼街北端,门址台基为长方形,东西44米,南北24米。
城门结构复杂,城门两侧前方修东阙和西阙,东西对称,两阙台之间间距达40余米,两阙台各长19米、宽6米。
东西阙台之间有东西并列的三条门道,门道各宽4.8米,进深8.6~8.8米。
阊阖门巍峨壮观,是一座面阔七间、有三个门道的殿堂式建筑。
这是迄今为止发掘所见最早的宫城门阙,开启了隋唐洛阳宫城正门应天门乃至故宫午门门前置双阙的先河。
阊阖门阙的形制、结构和建筑技术对于中国古代所特有的门阙制度的研究无疑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东汉时期,城内主要宫殿为南宫和北宫。曹魏、西晋变化不大。
北魏时建立了单独的宫城。北魏的宫城位于城内北中部,南北长1398米,东西宽660米,占全城总面积十分之一左右,是最重要的中心建筑区。
宫城的南、东、西三面城门已找到,南门也称阊阖门,门洞阙口宽约46米,门两侧有厚大的夯筑土阙,形制雄伟。
东门云龙门与西门神虎门相对。
宫城内西部有一座大型夯土台基,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高出地面4米左右,应是北魏太极殿遗址。
在宫城其他地方还发现夯土台基20余处,亦为宫殿遗存。
金墉城遗址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内城西北角,今孟津县翟泉村东北一带。
一共有三座小城连在一起,从北往南依次为甲、乙、丙三城,平面略呈“目”字形,南北长约1048米,东西宽约255米,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
据考古发掘可知,金墉城甲、乙、丙三座小城是不同时期建造增筑而形成的,始建于曹魏明帝,在防卫上是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