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星轨道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即一种接近于和地球自转同步运动的卫星轨道,或者说卫星绕地球一周的轨道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卫星轨道。
这种卫星的轨道近于圆,半径约36000km。
卫星绕地球作轨道运动时,相对于地面几乎没有相对运动,好像是静止地悬于空中,故称对地静止卫星.洲际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以及21世纪计划发射的太阳能发电站等飞行体都是利用这种轨道特性。
第一个提出把地球同步卫星用于通信的人是赫尔曼·波托西尼克,他于1928年提出了这个设想(但并没有广为人知)。
george o. smith在系列科幻小说venus equilateral的第一个故事中提到了地球静止轨道,这是静止轨道第一次出现在大众文学作品中,但smith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1945年,英国著名科幻作家亚瑟·c·克拉克在无线世界发表了一篇题为“extra-terrestrial relays – can rocket stations give worldwide radio coverage?”的文章,对地球静止轨道的原理进行了详细解释,这也使得地球静止轨道这个概念广泛传播。
克拉克承认,他引入的地球静止轨道概念和smith的theplete venus equilateral有联系。
克拉克第一个阐明了静止轨道对于广播和中继通讯卫星的作用。
所以,有时候地球静止轨道也被称为克拉克轨道。
相应的,海平面以上大35,786km的地方有一片区域被称为克拉克带,它位于赤道平面内,可作为类静止轨道来使用。
另外,克拉克轨道的周长大约是265,000km。
在这轨道上进行地球环绕运动的卫星或人造卫星始终位于地球表面的同一位置。
它的轨道离心率和轨道倾角均为零。运动周期为23小时56分04秒,与地球自转周期吻合,轨道半径为42164.169km。
由于在静止轨道运动的卫星的星下点轨迹是一个点,所以地表上的观察者在任意时辰始终可以在天空的同一个位置观察到卫星,会发现卫星在天空中静止不动,因此许多人造卫星,尤其是通讯卫星,多采用地球静止轨道。
地球静止轨道在轨服务技术在促进经济、国防和空间技术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
人造卫星与地面相对静止,固定在赤道上空。顺行的圆形轨道,距地面高度为35786千米,卫星运动速度为3.07千米/秒。
一颗卫星可覆盖约40%的地球面积。
气象卫星、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常采用这种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