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批。”
“四百文一石还包运到天津?”王琼虽然喜欢当狗腿子,却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他对各种数据非常敏感,甚至能通过计算来调拨物资,让各种工程没多少贪污的空间。
蒋冕点头:“奏章是这样说。”
整个明朝,米价最便宜的时候,只有三百文一石,但那是南方局部地区丰收时的米价。
而这批大米,四百文一石,还包运到天津!
王琼追问道:“海船沉没了谁赔?”
蒋冕说:“锦衣海卫包赔,而且必须赔米,不能赔银子。”
杨一清叹息道:“这锦衣海卫,原以为是陛下的消遣物,没曾想竟还有如此大用处!”
“不对,肯定不对,”王琼摇头说,“以前众臣有漕运、海运之争,我也打听过南洋米价。四百文一石,或许偶尔能买到,但绝不可能一下子买到两万石,更何况这还只是第一批,而且还要包运到天津!如此做法,锦衣海卫就算不亏,也顶多保本而已。锦衣卫可有不贪的?”
毛纪笑道:“王阁老,话不能这样说,就不许太监、武人能有廉洁报国之士?依我看,锦衣海卫提督朱英,锦衣海卫都指挥满正,这二人肯定是廉洁且能任事的,朝廷应当表彰他们的功绩,让他们继续把粮食运来。”
王琼说道:“一两人清廉容易,两万石粮食的运输,那得动用多少人?个个都清廉吗?”
杨一清突然说:“这些粮食,恐怕来路不正。”
“来路不正?”蒋冕问。
杨一清道:“无非是抢来的。”
王琼说道:“肯定是抢来的。”
蒋冕笑着说:“莫要乱猜,既然粮食已到通州,便批准他们解库太仓便是。”
这事儿说出来有些不光彩,五位阁臣都不再议论。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嘛,管他是偷来的还是抢来的,反正没有盘剥大明百姓就行。
明朝的漕粮有变动,在正德年间,每年漕运定额为四百万石。
这一下子多出两万石,而且还只是第一批,早就把内阁大佬们乐坏了。
便是一向跟王渊唱反调的毛纪,此时都笑嘻嘻说:“王若虚虽然离经叛道,但看人用人的本事没得说。那朱英和满正,都是他提拔的人才,虽然远在南洋海外,却能为朝廷忠心耿耿运粮,殊为难得矣!有功就要赏,可给朱英的子侄辈荫官,再给满正抬一抬武勋散阶。”
杨廷和点头道:“此事可矣。”
王琼冷笑不说话。
杨廷和、毛纪二人在打小算盘,看到锦衣海卫有大用,就想笼络朱英和满正。
王琼这个数据敏感者,深知四百文一石从南洋运大米到天津,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锦衣海卫还常年在海外,按理早就该不听话了,想想那些大明边将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