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展翅气吞天下,还是春树秋霜图,一看就知道,是请了名家出手,精心创作的经典国画。”
“至于诗……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这是残篇,据说全诗很长。”
“实话实说,这诗我点评不了,也不敢点评。”
“只能说,如果这诗真是张博所作,那么在当时流传开,他肯定要多一个号,桃花庵主!”
“不过诗中的隐逸思想意境,无疑与隐居山郊的张博,非常的契合。可以说,这是为张博,量身定制的诗。”
“还有单口相声形式的数来宝……尽管内容有些粗鄙,但是也极具趣味性。”
“三副对联,更不必多说,文采飞扬。”
“从电影开始,再到结束,抛开一些刻意制造的笑料不提,在影片之中,也明明有许多优秀的优点,为什么有人视而不见。”
“是看不懂,领悟不了其中的内涵,还是装不懂,故意忽略了其中的魅力?”
“自然,我知道真实的张博,与电影中的形象,大相径庭。”
“只要翻看史书,就可以知道,真实的张博,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便能作诗文,被人称为神童。十岁已博览群书,才智非凡,可谓是少年得意,前途无量。”
“但是后经挫折,开始自我堕落,最后还遭受到了凌辱,被当众脱衣打屁股,剥夺了功名。”
“这一切对于一个以考功名为正途,视清誉为生命,心高气傲,自命不凡的传统士人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直把他从九霄之上顷刻之间打入十八层地狱。”
“再之后,他父亲罢官,家道中落。苦闷的心境,前途的渺茫,残酷的现实与曾经憧憬理想的矛盾,让他漂泊四方,吃尽了苦头,等到中年,才孑然一身,隐居家乡。”
“史料记载,他无儿无女,没有后裔。在贫困潦倒之中,坚持完成了著作,最终凄凉逝世。”
“这才是真实。”
“这样的真实,对大家来说,并不友好。”
“况且,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构,在历史与传说,相互纠缠的情况下,没人能够说得清楚。”
“又有谁能够笃定,在张博游历四方,飘泊的二十年间,没有娶妻生子,没有遇上红颜知己?”
“只是当时时局混乱,什么事情都会发生。或许他就是遭遇到了人间惨事,才心灰意冷,回到了家乡隐居,不闻世事。所以在我看来,适当的虚构,反而是对张博形象的一种补充与升华。”
“我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不过我更确信,文学家是不读历史的。多少留传下来的名著,只要较真,怎会没有破绽与硬伤?但是这些破绽硬伤,却无损名著的万丈光辉。”
“相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