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墨纸砚,书院都给提供中上等质量的。
而小宝的技师分院,占地面积比最大的书院还大(因为偏远,地价便宜);校舍屋宇比书院气派(用青砖盖楼,才不用木质结构,防火得很);教师都不是大儒,却都是当地有名的工匠。
要说教材和笔墨纸砚,呵呵,人家有自己下属的印刷作坊提供,全套的,想要多少有多少。
这样一来,就给老百姓一种感觉:都是读书,不如去宝清技师学院,花钱少,还能学一技之长。
因为就算不是读书那块料,也能识个字,算个数,再说了,从这个学院出来也还有工可做,人家承诺了:包教包会包分配。
如此,技师学院的名气传播得更快,也更广,传播的人多了,就给人造成一种印象:技师学院比书院好。
再加上小宝天天顶着一副“妈见打”的做派招摇过市,真真是让学子们很看不惯。
不但学子们看不惯,老学究们也看不惯。
同是看不惯,对待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方式可就不同了。
若是被看不惯的是本地人,大家最多蔑视一眼就走开了,没必要犯口舌,就算是真招人不待见,最多口头教训教训,让出点丑就罢了。
可对外地人就不同了。
俗话说,强龙都不压地头蛇,你一个外地人天天这么嚣张,不就是摆明了找打?
何况,这里是江南,谁比谁也少不了多少钱,都是纨绔,你嚣张个屁?
于是,本地纨绔开始“教训”小宝了。
这天,小宝又是一句:“今儿吃哪儿?醉八仙?成,走着!”
于是,就听到旁边有个公鸭嗓说道:“土包子!哥几个,今儿醉八仙我请客!”
然后就是一大堆奉承的声音:“二郎霸气!”
“醉八仙的‘一鱼三吃’可是最有名,托二郎的福了!”
“薛二少真豪爽!”
这个被唤做二郎的薛姓公子,大概十三四岁的样子,应该正处于变声期,说话的声音听起来很是聒噪。
薛二郎给随行的小厮示意了下,小厮就一溜小跑地往醉八仙酒楼跑去。
小宝摸摸鼻子:总算有找茬的了。
就是不知道这几个都是什么级别的。
那个薛二郎乜斜小宝一眼,率众踱着步子朝醉八仙酒楼走,神态、步伐都很倨傲。
满脸大胡子的甘来看不惯了,跟谁俩呢?
伸手按了按卷毛大胡子,嗯,挺牢的,今天的胡子贴的颇有些夸张,早上出门前,楚元笑她跟头貔貅似的。
脚下生风,甘来甩开飞毛腿一晃就蹿进了酒楼,先行把最贵的包房包了下来。
老大那话怎么说来着?对,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