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身为战争一线,但是经过安国军的细心治理,已经从左良玉的破坏中逐渐恢复过来。市面上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对安国军的支持度极高。
而顺军占领的荆州、襄阳地区,因为顺军军纪太差,烧杀抢劫的事情屡禁不止,生活和生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百姓们朝不保夕,要么被迫加入到了顺军的行列,要么冒险逃亡安国军的统治地区,根本无法为顺军提供有效的后勤支持。
要不是李自成从其他地区调集了大量粮草物资,襄阳和荆州地区的一百多万大军根本就维持不下去。
能抢的早就被抢光了,再没有大量钱粮进项,大军随时都有崩溃的可能。所以李自成不敢再等下去了,只能主动对安国军发起进攻。
这一战对大顺国来说至关重要,李自成亲临襄阳指挥作战。
顺军的作战计划并不难猜,从襄阳和荆州同时出击,两路夹击,直取武昌。
准备多时的顺军水陆并进,江面上战舰密密麻麻,声势颇为浩大。
这次大战对顺军和安国军的意义很像大明开国之初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对决,胜则坐拥天下,败则烟消云散。
鲁若麟不敢掉以轻心,亲帅十万大军西进武昌,支援孙富贵。
大战一触即发。
鲁、李之间的大战牵扯住了天下人的目光,分属双方的势力用忐忑的心情等待着大战的结果。
南京朝廷对这场大战的心情是最复杂的。
两边无论哪一方获胜对他们都不是什么好消息,只要任何一方获得胜利,基本上天下就会属于他了,反正不会有朝廷的什么事。
李自成和鲁若麟两人比较起来,无疑鲁若麟的做法稍显温和一点,实在是京师的事情影响太过恶劣了,大家都不希望与李自成打交道。
甚至已经有朝廷官员私下里建议,如果鲁若麟在武昌战败了,那大家就坐船到辽南去,总之肯定不能留在南京等死。
当初京师的教训实在是太惨痛了,绝对不能重蹈覆辙。鲁若麟再坏,也比李自成有底线,至少大家的命还在。
虽然鲁若麟带着十万大军离开了南京,但是安国军对江南的统治依然非常稳固。
新训练出来的军队战斗力或许没有老兵们那么强悍,但是维持江南的治安与稳定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更重要的是,江南百姓对安国军的支持度非常高,即使别有用心的人想要制造混乱也没有人响应。
还有就是江南的绿林好汉们已经被清扫一空,李自成想要通过他们来扯安国军的后腿也做不到。
这种级别的大战,对物资的需求是海量的。每天来往于江南和武昌之间的船只络绎不绝,有幸参与其中的江南商家是赚得嘴都合不拢了。
战争就是个烧钱的机器,这个绝对没错,不过商人们却非常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