屑甚至碎石头,压在火药上面,能打出去、碎片够多、贴脸喷能喷死更多人,也就行了,不讲究有效射程。连大炮都这么随意,仿制版斑鸠铳也被装上铁砂铁屑甚至碎石发射,也就不奇怪了。
沈树人继续往下复盘,很快又注意到左子雄和皮萨罗装霰弹的另一个重要操作差异——
西班牙人即使装霰弹,也会用一颗足够大、而且质量较好较为贴合枪管的独头弹,压紧整个后续装药。
说白了,就是后来18世纪西方火枪霰弹标准操典要求的buck加ball模式,buck是小弹丸,顶上要用独头弹ball压紧。
而左子雄用霰弹的时候,有时就是纯霰弹了,顶上的压紧弹丸质量层次不齐,有时甚至就随便用些碎铅子压紧塞满表面即可。
崇祯十三年的地方武备,也确实不能要求更多,粗制滥造已经非常严重。
沈树人却是有物理知识的,他稍一排查,就想明白原因了。
“我大明鸟铳设计时,因常年发射独头弹,没考虑过远程以霰弹伤敌,也不注重霰弹有效射程,对霰弹的适配技术有些脱节了。
发射霰弹时,有枪管气密性好的压顶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防止火药燃气爆膨时,气体在枪管内部时、就从弹丸上下左右泄露出去、吹歪了弹丸飞行的方向。
独头弹因为口径跟枪管内径差不多,稍有泄露还吹不歪,会被枪管束缚住前进方向。霰弹的口径比枪管内径小得多,旁边有气体吹过,霰弹会在枪管里上下左右乱撞乱跳,出膛时当然就毫无准头可言了。”
学习一个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有所领悟后,再转述给别人听。在好为人师的过程中,自己的思路也能被整理得更加清晰。
沈树人讲解着讲解着,忽然融会贯通,自行想通了为何米歇尔.莱法耶特在七年战争里会鼓捣出“让滑膛枪同时装两颗一样口径大小的独头弹”的骚操作。
又要多弹丸、又要打得远,关键就是弹丸和枪管之间的气密性、防止弹丸比枪管内径小太多而漏气乱跳。
不是霰弹打不远,是不够圆的霰弹打不远。
到了近代,不管是s686还是温彻斯特1897,这些霰弹枪用的弹药,拆开来之后都能看到其实每一颗钢珠都是跟枪管内径一样粗的,只不过会有6到9枚钢珠直线排列、尾部是火药。
皮萨罗现在用的斑鸠铳没那么多弹丸,听说最多前后排列四颗次口径的弹丸,但是外面必须用皮革包裹着装填,以填堵口径空隙。
三人各自切磋着,沈树人内心很快升起了一个临时折衷的办法:
自己也可以学习大多数穿越者都能想到的所谓“纸弹壳定装弹药”,稍微优化一下,用厚一点气密性好的纸,或者是弹性皮革,把几颗次口径球形弹丸依次排列、尾部装火药,那不也接近近代喷子的发射效果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