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 代工

作者:齐橙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来,金币嘀铃铃落下的声音听起来很美,可是只要点一下造坦克的选项,你就会看到几百几千的金币一瞬间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有位后世的大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抨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策略。他认为,中国不应当搞那么多轻工业,应当多发展重工业,搞高科技、尖端科技。他还用自己在海外留学的经历来打比方,说有的同学不读书,天天出去刷盘子挣钱,这是鼠目寸光的表现。中国发展轻工业就相当于刷盘子,而搞高科技就是读书,读书的收益慢,但从长远来看,书中自然是有黄金屋的。

类似于这样不食人间烟火的大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富家子弟能够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是因为他们家里有田有地,不愁吃喝。穷书生非要跟人家去比这种境界,最终的结果,自然只能是饿死路边。

林振华的好处,就在于他是一个工科学生出身,他知道高科技不是吹牛吹出来的,随随便便一个材料实验,就需要有几百万的银子砸下去,你不去刷盘子,哪有钱来读书?以林振华个人的兴趣来说,呆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无疑是最舒服的,但他现在却不得不四处奔波,把一个华青机械系研究生的智慧,用来与孙翔云这样的人斗智斗勇。原因很简单,他要挣钱,有钱才有科技。

江实电的工人被汉华重工挖走了一批,人手方面就有些欠缺了。不过,这时候面临着经营困境的国企不少,轻化厅迅速地把几家濒临倒闭的小厂子划拨过来,给江实电补充了几百名工人。戴裕彬又带着人到南都周围的农村去转了转,招来了一些农民工。这样一来,江实电又变得红红火火,人丁兴旺了。

在管人和管企业方面,朱铁军、肖仁武,甚至戴裕彬这些人,经验和能力都比林振华要强得多,林振华唯一的优势,只是在于他对历史大势的预见,这使得他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总是能够有更多的前瞻性。现在江实电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林振华也就可以回浔阳去了。

浔阳方面,等着要见林振华的人还真不少。林振华回到浔阳,还没等在办公室坐稳,市商委主任谢悠善就闻讯赶来了。

“林总啊,你可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想拜访你一下实在是太难了。”谢悠善话未出口,笑声先闻,语气里透着十分的亲热。

“哎呀,谢主任来了,有失远迎,恕罪恕罪。”林振华也呵呵笑着,连忙招呼谢悠善坐下,叫来秘书给他倒上好茶。

谢悠善是林振华到浔阳之后认识得比较早的一位市政府官员,因为林振华早先做的电风扇、洗衣机、自行车等,都属于消费品,都在商委的管辖范围之内。此外,汉华重工作为一家上万职工的大企业,日常的副食品、日用品等消耗也是十分惊人的,林振华经常要请谢悠善帮忙,在正常配给的范围之外,再增加一些指标。

谢悠善是个红三代,爷爷是江南省计委最早期的领导干部之一。谢悠善在仕途上走得比较顺,35岁的时候就已经当上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