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按耐不住心中激荡,进京面圣。
采购铁甲舰乃是军国大事,且花费高昂,因此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在紫禁城东暖阁召见诸位军机大臣。虽说是一起参详,然殿中可衮衮诸公中真正懂点海军的也就李鸿章一人而已,不过好在电文里说的很清楚,德国人的设计出色性能优良,且对比英国产品,价格公道。自然是不二选择。
因此两宫太后和诸位大臣自然一致同意向德国伏尔铿船厂订购此型铁甲舰。不过在订购数量上到是产生争议,总理大臣兼左都御史李鸿藻作为保守派的领袖李鸿藻自然反对洋务派领袖李鸿章提出的订购两艘铁甲舰的意见,认为购舰一事花项巨大,宜先造一艘,若果真得力,则续造不迟。
而李鸿章自然不能让其如愿,坚决主张订造两艘铁甲舰,若非经费有限(注2),更是恨不得一次性订购三艘,在他看来节省近十万两银子倒在其次,关键是朝廷办事经常有头无尾,没准哪天风向不对,这海军就不建了也说不定,若能趁此机会多订一艘是一艘。当然,他嘴里还是强调筹款不易,能省则省云云。
最后两宫太后一合计,这海军到底是要建的,能省一分算一分,订购两艘能省50万马克,折合9.5万两白银。于是便准了李鸿章所请,当即下达口谕:着李凤苞即刻在德伏尔铿厂督造铁甲二只,不得延误。
得到回电的李凤苞喜不自胜,立即通知伏尔铿船厂准备签订合同。而伏尔铿船厂眼见订单成了兴致高昂,双方自然皆大欢喜。
1880年12月2日,李凤苞依据德国海军部的标准,与伏尔铿造船厂草签了订造第一艘铁甲舰的合同。
8天后,借一艘新船下水仪式,伏尔铿造船厂邀请德国海军司令、威廉以及中国特使徐建寅等参加宴会。席间,徐建寅即兴致祝酒辞,谓“……今我中国拟在伏尔铿船厂订造一船,足证我国与德国交谊之厚。尤愿伏尔铿厂用心制造,成此利器,俾将来中国武备之声名洋溢四海,而思以此船为始基……”。
关于这级新式铁甲舰的技术概况,徐建寅在当时的日记中称:“现在中国拟造之船,议仿英弗莱息白及萨克森之制,集二者之长,去二者之弊……似可列于当今遍地球第一等铁甲船……”
1881年1月8日,两艘铁甲舰订造合同正式签约。两舰合计造价1750万马克,相当于87.5万英镑,折合白银332.5万两。
1881年8月22日,第一艘铁甲舰被李鸿章命名为“定远”,英文译为tingyuen。同型的第二艘铁甲舰被李鸿章命名为“镇远”,英文译为chenyuen。
这场成功的订购交易中,表面看伏尔铿船厂收获最大,约阿希姆王子不仅帮助船厂说服清国选择了较为昂贵的设计方案,而且靠打折优惠的名义让清国一次性订购两艘铁甲舰,为伏尔铿船厂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实际上最大的赢家却是清国。历史上,两艘铁甲舰是分两次订购的,结果延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