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节 冬小麦(2)

作者:要离刺荆轲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易,获利无数。

刘濞所用的煮盐还是太过原始。而且浪费人力。

刘彻让主父偃带了几十个少府工匠和两个墨家的弟子南下,交代了他们引海水到盐田之中。利用日照晒盐。

至于具体怎么操作,那就要看他们不断的试验和操作了。

反正。这个事情,技术难度并不高,只要耐心,多试几次,总能摸索出方法。

这不,主父偃前几天上书刘彻报喜。

盐田晒盐法已经成功啦!

随奏疏而来的,还有整整一大包晒出来的海盐。

刘彻看过了,主父偃晒出来的海盐,其实是粗盐,距离它变成后世的食盐,可能还需要几道工序,清除杂质,有害的物质等等。

但对西元前的农民来说,粗盐也是盐!

只要能吃,不会死人就行,计较那么多干嘛?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绝大多百姓,食用的食盐,都是粗盐。

至于精盐什么的,那是只有官宦人家和有钱的地主阶级才吃得起。

换句话说,主父偃晒出来的盐,是可以直接售卖的。

而盐铁利润,不问可知,更何况,晒盐的成本,除了人工和土地,几乎等于零。

岑迈闻言,脸色这才好了些。

总算,能多一个进项不是?

将此事决定下来,刘彻看向其他臣子,刘彻心里很清楚,这些人肯定会利用提前知道的消息,去收购小麦。

不过,这却是在刘彻预料中的事情。

想推广冬小麦,仅靠一个提高价格,是很难达成效果的。

必须要得到关中的地主阶级的支持和鼓动。

没有地主阶级的推广和帮忙,只靠着农民自发的行为,冬小麦的种植规模可能要好几年才能提高到粟米的栽培规模。

这还是关中!

想要推行到整个北方,还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

当然,更重要的是,刘彻一直在布局,从粟米的保护价开始,他就在布局。

其后,龙首渠、轨道马车,乃至于今天的冬小麦,都是他布局中的一块。

最终的目标,刘彻的想法很简单:原木立信!

当年商鞅主持秦国变法,以原木立信为开端,树立了民众对政府信用的信心。

可以说,秦国变法的成功,离不开商鞅树立起来的政府信用。

老百姓从此就相信,秦政权的所有承诺和目标。

而,几百年后的今天,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早就不是那个只靠原木立信,就能取信天下人的时代了。

特别是老刘家的天子,最近五十几年,干出了一些自己把自己说过的话吃回肚子里的事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