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上战机?
最终,科学家们按照雷达特性,雷达频段,雷达作用,以特有的排列方式,把它们集成在一起,也就构成了有源相控阵雷达。
反过来说。
雷达与通信的装置相差不多,给有源相控阵的每个模块,增加通信功能,也就构成了‘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
而产生的效果,不再是单独的两个功能,也不是大幅度降低基建支出。
比如众多雷达站交织成网格,可进行立体测距。
犹如渔网兜住母星,可测量出更详细的信息,整体误差小于微米,整体效果远远超过遥感系统,还可借此构成导航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另外,如果增加网络模块,形成类似卫星网络的‘超级无线网’,采用合适的频段,雷达功率越大,通信带宽越大,传输速率也就越大。
如果在大泽设置两座雷达,相距100公里,互传信息的速率,至少100gbps,大概12g/s的下载速度。
当然,这是一个人使用。
用的人越多,单人使用速率越低,均摊给1万名用户,人均下载速度估计不会超过1s,均摊给10万用户,可能只有100k/s。
不过,雷达相距越近,单位范围内雷达越多,信息传递速率越高。网络模块越先进,速率也会越高。
如果想提高速率,100公里内两座,增加到100公里内10座,甚至每隔1公里一座……
单人下载速度有望突破100g/s。
但现在不可能做到。
因为建造雷达模块,需要稀土矿,需要贵重金属,需要100平方米的地皮,论造价,即便忽略技术价值,单座投资至少1500万红钞。
如果一公里一座,铺遍整个华夏,需要的财力、物力,已经超过天文数字。
并且,雷达通信一体化,还有个缺点。
相对五六百公里的预警雷达,上百公里的警戒雷达,‘雷达通信一体化’的五十公里半径,很不够看。
但雷达通信一体化,又能十分精准的测出攻击信息,包括弹道、目标、威力……
尤其铺设成网格以后,在气象领域,比气象卫星准确。在测绘领域,比测绘卫星准确……
而探测隐身战机的手段,就更超前了。
犹如施特劳斯所述。
数以万亿的电磁波笼罩整个天空,构成空间警戒系统,敌人闯进来,当场就会被动触发‘防火墙’,面临至少10万个询问。
你是谁?
干什么的?
天王盖地虎?
一旦隐身战机无法以通信的形式反馈电磁波,而是把电磁波折射出去,或者吸收掉,等于没有输入正确口令,直接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