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最多三四十岁。
白鸿云虽然在长江机械厂只是一名工人,却也是一位名人。连厂里储蓄所柜员知道白鸿云的大名,是因为白鸿云,乃是长江机械厂为数不多的八级工之一。
八级工,对于二三十年后的年轻人而言,已经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了。
但八级工却是一个时代中,华夏庞大的工人阶级里最顶级的存在。
华夏从五十年代起,通过工人的劳动复杂程度与技术熟练度,将工人技术等级分为一到八级,并且不同等级有不同的工资标准。
若以当下最流行的武侠而言,一级工相当于刚刚入门的弟子,而六级工便相当于大侠。
至于八级工,则是传说中的扫地僧!
八级工,堪称工人的人生终极目标与追求。
即便是长江机械厂这样数万人的大型企业,八级工也不过一巴掌的数量而已,而且五十岁的白鸿云,还是这些八级工中最年轻的。
包括白鸿云在内的这些八级工,在厂里的地位可不低。即便是厂领导,在见到白鸿云时,也会客客气气的称呼一句“白工”。
白鸿云身为八级工,收入与待遇也是工人中最高的。
1956年华夏实施八级工工资标准时,一级工的最高工资是43.2元,而八级工则是元。
到了一九九零年,白鸿云身为八级车工,工资已经涨到了四百多元,而厂里普工的工资却也不过一百多元。
再加上厂里的奖金福利之类,白鸿云的收入若按货币购买力而言,最少也相当于三十年后一两万左右的月薪。
一九九零年,十元钱可以买十斤猪肉,或者十公斤大米。普通工人百元左右的工资,若是节约一些,足够养活一家三四口人。
白泽家中只有他与老爷子两个人,除去生活费,他家老爷子四百多元的工资,加上奖金福利,每个月至少都能存下四百左右的存款。
这也是为何白泽的存折里能有那么多钱,以及老爷子会那般溺爱他,花钱给他购买相机以及各种玩具。
当然,仅仅靠老爷子的工资,还不足以如此“奢侈”,能让白鸿云对儿子如此慷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还有不菲的“外水”。
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即便是白泽所在的这个小县城里,也有不少敢于下海一搏的私人老板,开设了一些小厂,尝试着吃第一口螃蟹。
但这些挂着集体企业牌子的私企,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技术力量不足。
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九零年以前,国企下岗潮尚未到来。国企职工可是香喷喷的金饭碗,谁会抛弃国企职工的金饭碗,跑去给私人老板打工?那不是脑子有病?
私人企业能够招募到的工人,大多都只是没有进厂招工指标的普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