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嗓门便大了一点,声音在大殿里嗡嗡回荡。
“这......”李泌有点哑口无言了,他瞥了一眼李清,见他笑而不语,不由心中一叹,皇上确实有些过急了,无奈之下,李泌只得退一步道:“陛下,臣赞同相国之意见,大钱确实应徐徐收回,不能操之过急。”
其实李泌知道李清手中应还有一大笔钱,都是从杨家各房中抄来,虽不知数量,但傻子也能猜到至少有数百万贯,但李清最后只交给左藏五十万贯,其他的钱都不见了踪影,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有些话却不能说。
李清等人退回朝班,大殿里一片寂静,刚才的一场交锋,不少大臣都有点看出了眉目,皇上是有意让李泌主导这次朝会,却被李清反击了回去,众人都不禁为李豫暗暗担忧,这才上位几天,便想走自己的路,毕竟还是嫩了点啊!
最近长安街坊里有一些流言,说数百名皇子皇孙之死并非官府所言被叛军所害,而是另有原因;另外据随太上皇归来的羽林军说,太上皇的退位实际上是被李清率军逼宫,当时的场面非常血腥。
现在李清手握大权,尤其是控制关中的安西军还在他手上,若李豫惹恼了他,说不定又要换新帝了。
沉默了片刻,李清又上前奏道:“陛下,臣昨日和几个相国商量,当前最紧要之事便是稳定米价和难民潮、防止民乱发生,其次是在关中募兵,尽快平定安禄山的造反,臣前日已着令户部写出报告,请陛下开议。”
绕了一圈,又回到了日程安排上,每日朝议的内容安排一般是由相国拟定,报皇上核准后,再由殿中监事先发出,在李隆基的晚期,就不再过问此事,基本上就由李林甫说了算,这就是李林甫能权倾朝野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能主导整个朝议。
李清走的还是这一步,所有朝议的内容都是由他事先在诸多政事中选取,再交给李豫核准,最后由殿中监散发给参加朝议的各官员,让他们能事先准备,而不是皇上临时兴起说,‘各位爱卿有本可奏,无本散朝’,如果是那样的话,就等于是越过了相国,直接向皇上汇报,这属于越权的行为,在严密的官僚制度里这种情况应该是不被允许的。
而今天议题有两个,一是稳定米价,另一个就是募兵,都是当务之急,李豫默默地点了点头,同意李清之说,他随即向户部官员的队列看去。
苗晋卿深深吸了一口气,大步跨出了朝班,“陛下,臣有本奏!”
他取出奏折,高高举过了头顶,一名宦官下来接过,转给了李豫,李豫一边翻看一边听着他的陈述,“这几日,臣从各个渠道收集来的情况来看,长安的粮食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太仓的存粮约七十万石,这里面约五十万石是募兵用的军粮,不能动,其他要应付百官禄米、宗室开支,还有难民赈粥,所以臣最多只能划拨五万石到常平仓去,这五万石对平抑粮价实在是车水杯薪,再让我们看一看长安市面上的存粮,从西市各大粮肆和各坊墟市中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