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场“自由贸易”的闹剧越演越大,以至于一向公正的《左传》明褒实贬的记述说:“冬,晋卿赵武筑虎牢,市于列国。”
《左传》说“市于列国”,而不说晋国的“盟国”,是因为赵武的大倒卖浪潮中,连就近的敌人——郑国人也参与了。最初,郑国国都郊外的百姓看到川流不息的列国货队,垂涎不止,因为赵武对郑国人表达出克制,他们先是试探的来虎牢周边进行交易,后来则堂而皇之的进入虎牢,参与到这场贸易大战中。
晋国的敌人楚国也不例外——这年冬,郑僖公前往楚国乞求援兵,这小屁孩在楚国表现的很不知进退,丝毫不注重礼节,引得楚国人很反感。恰好这一年吴国大举入侵楚国,楚国令尹子重只得留下楚国精锐部队伐吴。注意力不免就忽略了郑国,最终,只有少量楚国军队敷衍性的援助郑国。
这些楚国援兵到了宋国边境,听到虎牢城汇集了十多个国家的精兵,因为兵少不敢前进,但随后听说虎牢的贸易做的非常好,连郑国人都不禁止商人往来。于是,一些楚国人便试着把随身带来的楚国物品送去虎牢销售,没想到因此获得巨大成功。
成功的那伙楚兵立刻派人狂奔回国送信,紧接着,大队的楚国商人接踵而至……
春秋时代的这场规模庞大的“世界大战”,因为赵武的参与,就这么变成了一场胡闹加一场商业混战——故此,《左传》言简意赅说:赵武率各国联军修筑虎牢城,很卖力地与各国做生意,交易对象也包括自己的敌人。
第二年春,去楚国求援的郑僖公回到国内,郑国执政子驷听到楚国军队不敢入境的消息,叹了口气,转而询问子罕作何打算,子罕有气无力的指点了一下城外——这时晋军已经围城四个月了,郑国国都弹尽粮空。与此同时,郑国商人正疯狂向虎牢倒卖粮食……
子驷明白了子罕的意思,无可奈何地书写一封降书,派人送出到城外,请求归顺,并与晋国结盟。
虎牢城中,悼公接过郑国的求和文书,立即许可了郑国的投降……大殿中一片喘气声,大家都对连年战争的终结感到松了口气。
晋国别的正卿年纪大,事情做得含蓄,只有赵武似乎年轻力壮底气足,他喘气的声音响亮而清脆。
赵武的吐气声吸引了悼公,悼公顺着声音望向赵武,他马上说:“这次郑国归附,赵武的功劳最大,武子修建虎牢,四个月就成了一座天下雄城,这正是郑国人投降如此爽快的原因,寡人一定会重赏功臣的。”
荀罂对赵武的行为也很满意,赵武修建虎牢的快速而坚固,使他的策略得以妥善实施,如今郑国投降,限于连年苦战中的晋国人仿佛在漫漫长夜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而这一切都在于赵武筑城的快速。
荀罂也顺着国君的话夸奖说:“小武有智啊,常言说:君子诱于义,小人诱于利。诸侯国常年出战,已经疲惫不堪,光是一个‘义’字已经驱使不了他们了,小武因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