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麦种。
这年夏,悼公用部分劳力支付了赵氏的物资款项。借助充足的人手,赵氏开始大规模整修国内道路,大肆修建水利设施——这所谓充足的人手有多少?没有底线,反正赵武多少给劳工多少支付一点薪水,穷极了的悼公,干脆发动他领地所有的闲散人员,都上赵武的工地吃饭去。
因为赵氏的领地毗邻魏氏、韩氏,赵武整修道路,修建沟渠的工程,免不了让这两家沾点便宜。有了这两家做榜样,其他的各家族干脆也派出人手,供赵武调遣,期望自己提供的免费劳力能让赵武顺便替自家整修一下环境……结果,夏收结束后,赵武手头的劳动力达到了五十万,其中,六成以上是自带粮食的劳工。
于是,这年秋直至立冬,晋国就仿佛一个大工地,五十万人层层推进,从南到北,将晋国的道路与沟渠彻底整修一遍……当然,哪些地方的施工是精心操作,哪些地方的工作纯属应付差事,那就很难说了。
不能不说,军国主义的晋国,其老百姓是很坚韧的,仅仅两年的喘息,大多数老百姓已经缓过气来,武士们已经开始在家磨刀擦剑,跃跃欲试的等待再次投入战斗。
这年冬,国都新田城,悼公询问魏绛:“我们的百姓可以驱使了吗?”
魏绛回答:“我认为还需要再等一季,武子提供的稻种是双季稻,一年可以播种两次,但今年百姓不太熟悉,许多人只播种了一季,偶尔有人播种了第二季,收成也不太高。不过百姓心中都有了期望,这是好事,我建议等春耕过后,百姓把这一季稻种播种下去,国君再召集军队也不迟。”
元帅荀罂回答:“百姓可以等一季,但道路遥远,相互通信不便,我们如果要通知盟国参战,使者现在可以动身了。”
悼公犹豫了一下,俯身问赵武:“我们的稻种还有剩余吗?鲁国、卫国、宋国追随我们多年,如果我们的稻种有剩余,不如让使者携带稻种前往这三个国家,让三位国君也尝一尝晋国新稻。”
赵武有点为难,他并不是担心本国的优良稻种外泄——推行一个新物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北方国家从春秋初年就知道楚国人在种植稻米,可稻米的种植要推行到北方,似乎是一千年之后的事。所以,即使那三个国家在播种前拿上了稻种,也不见得会把它们播种到土地里。
“我们的稻种推行才一年,我晋国的农夫还在熟悉种植技巧,优良稻种连我们本国都不够,再说,鄢陵大战,各国也不是没有看到楚国的稻种,他们当初都不在意,我们何必把别人不在意的东西敬献给对方呢?”
悼公回答:“我也知道你说的那些事,但寡人这里两年缓过了力气,总得给其他国家一个理由吧——一个要求他们协同作战的理由。”
荀罂插话:“不错,寡君送给三位国君新稻,让他们播种到地里,一年可以收获两次粮食,这是对三国百姓的爱护。而无论新稻种有多少,我国的使者手持稻种前去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