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柴可夫斯基大赛其中的钢琴比赛的评审,柴可夫斯基大赛可是世界级的顶尖音乐赛事,单单是这一点,廖远就已经超越了大多数音乐家的成就。”
“德川晴明是日本最杰出的青年钢琴家,但论人气及地位,实际上,他连林微音女士都不如,最多与国内新近崛起的青年钢琴家孟晗相当,与廖远也更是无法相比,同样弹奏《钟》,普通人可能看不出来,但在专业人士眼中,廖远比德川晴明要厉害太多,后者显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才会略施小计,故意弹错音给廖远下套,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真正的实力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滨松钢琴大赛的评审的确有失公允,从已知消息来看,林微音女士在演奏手法、技巧、情感方面超越了在场所有选手,但却被滨松钢琴大赛的评委们判定第二名……”
“德川晴明能拿到第一,不过是日本钢琴界最后的一块遮羞布而已,具体是怎么回事,业内人士应该都明白。”
业内音乐家的点评,让大众很快就明白了现场发生的事情。
尽管《恋爱旅行》因为节目时长原因,剪辑了太多相关画面,但从结果来看,廖远显然是赢得了这场胜利。
而在第二场比赛中,廖远的一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更是让整个乐坛陷入一片高潮。
整个华夏能够弹奏出《拉三》的钢琴家屈指可数,能够弹好的更是凤毛麟角,毕竟是钢琴三百年发展到顶峰的产物,其难度自然是没的说。
不过,人们对于难度的衡量并不是很容易就可以衡量的。
对于学生来说,很多时候弹不下来的曲子,那就是难。
但对于能胜任一切的钢琴家来说,如何把音乐的思想、情感表达得尽善尽美,那就是另一种难度了。
所以,也有人说,莫扎特比李斯特难得多。
毕竟,拉赫或者李斯特的作品,在很多时候,因为曲子本身足够华丽,旋律也足够流畅,所以弹奏起来,在专家眼中,不会露出演奏者太多的马脚。
但莫扎特却会非常无情的暴露演奏者关于技术和音乐的弱点。
因此,很多追求炫技类手法的钢琴家,往往最不愿意触碰莫扎特的作品。
如果一名钢琴家,能把技术和情感完美结合,那自然就自动成为大师级。
比如廖远,手速不仅够快,技术也够华丽,最关键的是,关于情感的雕刻也异常的出色。
这几乎就是天赋异禀。
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完整弹奏《拉三》,《拉三》的神话程度和难度系数也在不断消减,当然,能弹好的依旧是凤毛麟角。
与《拉三》难度大致相同的,也有几首,比如大钢琴家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就并非善类。
但很多人之所以宁愿弹奏勃拉姆斯,也不想弹奏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