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第52章涝灾瘟疫,接踵而来

作者:笑晚凉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灾措施,这时萧林才见识到古时的政府是如何救灾。

一是赈恤和廪贷,这是一种针对灾民的临时救济。

赈恤是无偿赠与,一般是粮食、日常用品等;在停雨的当天,萧林就见到有官员带头,士兵护航的物资队伍在启丘一些特定的地点派发大米和必须品。

由见及此,萧林估计其他城市也有类似的赈灾举措。

至于廪贷则是指假贷贫民,即是一种有息或无息的借贷,解灾民一时之需。不过这个只是萧林听来的,具体是怎样她也没见到。

第二种赈灾方式是减免赋税,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古代社会,涝灾往往会对庄稼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大靕朝廷会根据受灾的严重程度减免农民赋税。

停雨的次日,萧林看见城内到处张贴皇榜,大概内容是皇恩浩荡,念民生疾苦,减免一年的赋税。

在及时救灾之后是灾后重建工作,为避免灾害之后大批灾民流离失所造成的社会不稳定,朝廷往往积极安置流民。

还有很多萧林无缘一见的措施,比如掩埋亡民、赐民棺木、助民修屋、赐医药、赐耕牛、赐粮种、赎子等等。

这么多举措中萧林最不能理解的是大规模的祈禳活动,这一活动,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官府都需要进行,希望通过祭祀名山大川、庙宇、各路神仙等方式感动上天、驱除灾害、转危为安,皇帝和宰相等重要人物都会参与其中。

不爱学习的萧林是真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劳师动众去做一件没有实际作用的事。

“因为灾异天谴,”孙高氏为她解惑:“洪涝肆虐定是因我们礼佛之心不诚,戾气过重,多行不义之事,才惹怒诸神降下天罚。陛下为了黎民百姓,登山祈福,合情合理。”

萧林悄悄翻白眼,很是无语,这跨越不知道多少年的思想代沟是怎么也越不过的。

虽然朝廷反应迅速,但受限于当时的生产力与制度的缺陷,只能发挥到那些救灾措施十分之一的作用,至少在萧林看来是这样的。

涝灾的第七天,依然有源源不断的难民涌入启丘城,超出朝廷为其设置的流民舍的负荷。

萧林一路走过,满街是衣衫褴褛,面黄饥瘦,拖家带口的难民。他们有的哭哭啼啼,表情哀伤;有的神情呆木,死气沉沉;有的腆着脸,沿路行乞……

分发给难民的只有每天一碗稀拉拉的粥水,连厚点的衣物都没有,除了起初有官员来过流民舍,之后再无过问那些可怜的灾民。

人一多,卫生问题就随之而来。古人本来不注重个人卫生,城市的下水道建设几乎为零,屎尿到处可见,味道极其难闻。而且难民中有不少人已经得病,离远都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咳嗽声。

大多数店铺忙于清理而没开张,唯二门庭若市的是粮店与医馆。

萧林觉得没让孙氏祖孙跟着来是正确的,一老一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