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了一招crossover,晃开了佩佩!然后我要……”
“胡说八道!就你那蹩脚的体前运球,没把球运丢了都不错了,还能过人吗!”
“对啊!在你crossover的时候,我已经偷偷跑过去,掏走了篮球!”
“滚滚滚!你特喵刚刚还篮下站着呢,什么时候跑过来了!你要是跑过来防守我的话,我还过人干啥啊,直接把球传给大郅不就完事儿了吗!”
“好了别吵了!快点,把希度给打下去,他们就只能上小尼尔森了!那咱们就赢定了!”
“好意思不!打教练算什么本事!”
……
……
小尼尔森所谓的“无实物篮球”,实际就是——
打嘴炮。
说的有点儿庸俗了……文雅一点儿,应该叫做——
嘴上篮球赛。
“我的意思是,”小尼尔森同志实在忍不住,站出来主动解释:“大家伙儿现在都坐下,用我们的大脑和嘴巴来一场篮球比拼。”
“比赛规则定为全场3v3,其他规则都一样。只不过我们不是真的上场比赛,而是通过思考和语言描述,来完成这场比赛。”
“当然,大家也不能把自己说成《空中大灌篮》里乔帮主的样子。我们都得实事求是,只能说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必须合理!不合理的,大家可以纠正!”
景黎:……
不是《这就是灌篮》吗?怎么改《奇葩说》了!
但景黎转念一想,就明白了小尼尔森的良苦用心——
这是要帮助这些个国际球员,顺利通过语言关啊!
小尼尔森:……
回到这场精彩的嘴上篮球赛。
为了让比赛更合理,小尼尔森还特意把人分成了两组。因为只有一个中锋却有四个后卫,所以大郅和贾斯科维休斯、里加多、佩佩·桑切斯分到了一组;而景黎这边,就是特科格鲁、哈维了。
人数不平均,小尼尔森就只好光荣的成为了景黎组的一员。不过小尼尔森毕竟不是什么专业球员,再加上肩负着“裁判”的重任,自然不会真正“上场比赛”。
一开始,大家果然都不适应。但很快,大家就从这种“玩游戏”一样的“比赛”中获得了乐趣。
吹呗,谁不会咋滴。赶明儿我也写本书,名字就叫《伺候月子》!
比如——
里加多坚持认为,他能够三分球十连中——毕竟在奥运会上,他的确这么干过。但小尼尔森说,奥运会上面对的防守级别不够,在nba赛场上,不可能连着进10个三分。
里加多不乐意了:“在奥运会上,防守我的就是景黎啊!我那个时候能当着他的面投进10个,为啥现在不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