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3万正规局,还有十万军民。
一共十三万人,吃600万斤粮食,一人平均可以拿到46斤,够吃近一个月了。
锦州还屯有10万石,广宁也还有5万石。
和历史上不同,这一次准备了充足的粮食。
但是有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关宁军和京卫军的矛盾,在这一段时间,逐渐尖锐起来。
关宁军认为京卫军一个个都是花架子,装备好,但打不了仗。
京卫军则认为关宁军军纪差!
因为卢象升这个人,打仗也有一个特点,对军纪有着一种执着的追求。
这一点是他从岳武穆那里学来的。
军纪是军队战斗力最基础的保障。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是岳飞的治军理念。
这一点,在历史上,被卢象升也贯彻得非常好。
这也是崇祯为何让他来支援辽东的原因。
因为最苦、最累、最危险的仗,只有卢老爷敢抗下来!
京卫军和关宁军的矛盾在战前极具恶化,不过双方暂时还停留在言语挖苦的地步。
直到前线的战云压来,整个锦州的气氛也变得十分紧张。
七月二十二日,皇太极渡过辽河,向广宁挺进。
七月二十四日,皇太极抵达广宁,在广宁做了简单的补给后,就直接南下,兵锋直指大凌河城。
与此同时,七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德格类的2万大军也已经抵达锦州和大凌河之间。
这个距离离皇太极非常近。
一是围城打援,即锦州如果有明军前来支援,德格类就拦截。
二是随时东进与皇太极挥师,5万大军会合能集中力量。
这是一个非常妙的战术。
正是这个战术,让历史上的明军吃尽了苦头。
那么问题来了,皇太极知不知道锦州城内有8万明军?
他当然知道!
像皇太极这种人在出征之前,肯定对对方进行过详细探查。
他也知道大凌河城内有3万明军。
那么,他为什么还只放2万人拦截锦州的明军呢?
很简单,因为在皇太极眼中,明朝边军是辣鸡,除了关宁军他还忌惮几分。
这十几年来,建奴将明军摁在地上三百六十度转圈圈一样摩擦,想怎么摩擦就怎么摩擦,你说他有没有信心?
而锦州城内,关宁军其实只有2万,另外3万是京卫军,还有3万是蓟镇、宣府调来的边军。
京卫军?
皇太极就更不放在眼里了,在关内大大农民军倒是可以,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