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不想耕作,有些呢可能是无从下手。
按说这个好耕作,但是如果想要耕作好了,也得一两季,得让他们有个容错的机会,如此自己试验了两季基本可成。
但是,朱慈烺等不起。
如果时间太晚,中原流民还是蔓延,一切的以后功成都是无用功了。
因此朱慈烺想出的法子就是从皇庄耕种的佃户中抽取,到各处指点耕作,而且人数要不少,只怕要抽调数千人,否则根本不够支应的,实在是地点很多,应季前下派到各个县乡,数千人其实是远远不足的。
“这当然是好,只是如此这般,内库岂不是损失很大,”
周延儒眼睛一亮。
他也希望如此。
但是皇庄收入归于内库,应季时分抽调大股人手,必然影响番薯的耕作,损失的是内库的银钱。
“这又如何,干系大明子民的大事,朕损失这点又算什么,”
崇祯当即拍板,允了。
这点魄力崇祯还是有的,关键是内库因为朱慈烺的缘故较为充裕,损失个十万八万的银钱,崇祯还支撑得住,如果是前两年,崇祯也没这个魄力,本来内库就窘迫,哪里再行损失,皇城也支应不开了。
“臣等拜谢殿下对百姓恩德,”
众臣当然歌恩颂德。
崇祯捻须而笑,心中颇为得意。
“陛下,如今京营再次扩军,增加了兰阳营、旅顺营,京营招募完毕,现今有十二万八千战兵,因此,老臣以为应效仿惯例,兵部左侍郎参与掌兵,便于联络军器监、兵部、户部供给大军,因此,臣等举荐兵部左侍郎李邦华出任京营赞画,”
周延儒道。
朱慈烺面色未变,这个事儿在阁臣中已经议了。
通过孙传庭,朱慈烺已经清楚。
现在他也是内阁有人了,对其中很多事情都有所耳闻,像以往周延儒、陈演等人突然出击不会发生。
左侍郎节制京营,这确实是个规矩。
确实方便京营和兵部、户部、军器监沟通有无,保证京营人员、粮秣、兵甲的调动。
而阁臣也保证了这支皇帝新军不完全落入皇帝手中,这也是制衡皇权的必要。
否则遇到了神宗那样的皇帝,一句话就是大军出征,如果出军失利,社稷震动,那是个大隐患。
不过,随着京营越发的颓废,成了京中纨绔,根本不能出军地方,这个规制也名存实亡了。
左侍郎一般也就是挂衔不理庶务,不单是京营战力颓废,还有大批勋贵掌军,左侍郎真是和他们折腾不起,无法制衡。
但是这一次不同,京营经过辽南、兰阳、朱仙镇三场大战,证明是大明顶级强军。
于是周延儒等人又是提出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