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公斤的挎包,倒在上面,哗啦啦一阵乱响,足有上万枚,有几枚滚落到座椅下面,稍后再找。
“咦?这么多不值钱的铜板?阿胜,你哪儿搞的?”刚上楼的蔺建明惊讶的问道。
这句话说得“卖货”的周胜颇不好意思,挠挠头。
李承扫了他一眼,淡淡笑道,“我如果说这些很适合你玩赏收藏,你信吗?”
呃?蔺建明一愣。他很了解李承,虽然算不上木讷,但对待鉴赏古玩时,从来都是一丝不苟,连忙搓搓手,嘿嘿笑道,“威尔斯,这些铜元还有什么说道?”
倒是知道见缝插针,李承白了他一眼。
铜板就是铜元,普品确实不值钱,但对待铜元,李承有自己的看法。他不介意周胜在旁边,拿着面前这堆铜元、铜钱、银元,为蔺建明讲解,其中以铜元为主。
如果让李承推荐一种值得长期持有的藏品,他一定会推荐铜元。
这是基于三点。
首先,铜元存世的时间极短。
铜元在中国货币史上,存在时间很短,从光绪十五年(1889年)第一枚铜元诞生,到建国前铜元停铸,一共只有六十年。
存在年限极短,意味着在未来,这种短命货币有击打的可能会成为“遗珍”。
现在之所以不值钱,是因为铜元的印制数量很大且距离停铸的时间不太长,但如果放置到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区区六十年铸造的铜元数量,远经不起时间的遗失。
铜元成为遗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稀有版别和“错版”铜元比较多。
收藏钱币的都知道,稀有版别和错版钱币,都具备相当的升值潜力。铜元铸造,并非仅仅“官铸”,还存在清末民初各个地方势力的“半官铸”和“私铸”。
因为铸造工艺的不同,铸造机构的不同,所以,在铜元发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英文倒置、满文错写、面背错配、阴阳币等错版。
而某些政权的快速更替,又会导致某地方铜元铸造的历史很短,成为稀有货品。
最后,支持铜元成为“遗珍”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每一种铜元背后的历史故事。
铜元六十年发展史中,可以简单分为四个阶段:清末官铸阶段(1889年—1912年);民初期北洋阶段(1912年—1918年);民中期混乱阶段(1919年—1935年);民后期淘汰阶段(1935年—1949年)。
其中,清末铜元典型的官铸,以红铜为材质,大小规范,制作精美,收藏价值相对较高。
总厂造币在正面左右分列“户部”二字,各地宝泉局均在正面上缘或左右分列省名及地名,以示区别。这一时期各厂局各尽所能,自行设计,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各地特点的龙图、花式,是铜元品种最多、图案最丰富、版式最繁杂的时期。